课堂新问题诊断·语文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钟发全,陈松信编著
出 版 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19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3095649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教师在课堂上的最大价值,是你有能力让你的学生会学、学得更好、学得更快、学得更有效!
内容简介
《课堂新问题诊断语文》,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旺盛时期新陈代谢的产物。我们罗列的这些例子只是众多病例中的极少数,只是较常见、较突出的一些症状,我们也无意将它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们也再找不着更科学的分类方法了,但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老茧,更不是当剔除之物。我们编撰此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让教师朋友有个参与课改的参照物,行程中能对照前行,有病治病,无病预防,从而像孩子那样健康成长。
目录
文道诊断:走向极端更可怕
少教或不教基础知识所致的营养不良
“食洋不化”的异议
当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条“腿”不和谐
厚此薄彼的“道德强加”
文本解读为追求深度而放弃适度
“文本”的误解
夸大了“前理解”的作用
当“低俗”充塞了课堂
源于多媒体课件的不足
照搬名课缚住脚
“问答”当“对话”
目标与形式被“虚化”
诗情画意已消失
教法诊断:课堂已“病魔缠身”
因为追求了“高效率”
片面的理解和过度的追求
——走出多元解读的误区
课堂提问钻进了“死胡同”
不到位的课堂提问设计
教师对“追问”的搪塞
“牵着走”的模式
流于形式的教学
“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缺乏主体参与
在“技法”“套路”引导下
教师在课堂上演戏
课堂评价语言“病魔缠身”
当指导读书成了“无的放矢”
——兼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强说教学中学生快乐
被贬低的接受式学习
学法诊断:“分析”而少有“唤醒”
忽略了教学目的
教学中的“满堂闹”
课堂讨论非中心拓展
教师的独角戏
——课堂有效讨论要“四化”
“冷场”中的不冷场
把学生排斥在外
——把握课堂控制与课堂自由的平衡
“自主”不扎根课堂
“对话教学”的误区
默读的尴尬
后记
书摘插图
少教或不教基础知识所致的营养不良
王勇 宇文全
【病】
2001年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取消了“基础知识”条目,这一重大举措旨在革除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积弊,但考察一下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良倾向:少教或不教语文基础知识成了一种趋势,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矫枉过正之势。这势必要削弱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影响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
【诊断室】
那么产生这种不良倾向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觉得个中原因可概括为“三个一”,即一个偏差、一个混乱和一个取消。
1.“一个偏差”是指对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理解上的偏差,即淡化了工具性,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遭到了轻视
教改过程中,我们出现了不少过激的言行。如:在一些专家学者的著作里或报告讲座中,语文工具论被简单地看成了阻碍语文改革的绊脚石;在以往语文教学经验还没有进行很好总结的情况下,有些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片面地夸大教训,放大弊端;有些地方为了紧跟课改的步伐,以行政半应酬的方式片面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尤其是公开课更要体现人文性……这些言行导致了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否定,语文等同于人文,语文教学出现了泛语文的现象。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心田在接受访谈时,面对这种不良倾向表示了自己的担忧:“20世纪末的语文大讨论把人文性的大旗打了出来,这是一个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