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分類: 图书,文学,名家作品及研究,中国现代,
品牌: 郁达夫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31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807627883
·条形码:978780762788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故都的秋》内容简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密勒士评选》曾评出当时中国文坛最具知名度的五位作家,郁达夫位列其中。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家,并且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现代文学和出版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小说和散文中毫不掩饰的勾勒出个人生活的轨迹,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作者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文学家、出版家、革命志士,少时家贫,依靠官费求学,十七岁随长兄赴日,求学期间掌握多国外语。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7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名震一时,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1022年3月毕业归国。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与鲁迅、田汉等人共同发起成立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
媒体推荐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生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直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郭沫若
编辑推荐《故都的秋》:他的夜晚令春风也沉醉,他的感伤令沉沦也浪漫,他是忧郁孤独的零余者,他更是暗夜中前行的战斗者。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教育部推荐书目
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
目录
上编 只缘心动说风幡
沉沦/2
茫茫夜/29
采石矶/50
茑萝行/65
春风沉醉的晚上/77
薄奠/87
离散之前/95
微雪的早晨/12
迟桂花门13
中编 一种风怀忘不得
归航/136
一封信/142
零余者/146
北国的微音/151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155
骸骨迷恋者的独语/159
一个人在途上/161
灯蛾埋葬之夜/166
马蜂的毒刺/171
惜掌之歌/173
暗夜/176
“文人”/177
小春天气/179
南行杂记/185
故都的秋/192
感伤的行旅/195
苏州烟雨记/208
记风雨茅庐/216
北平的四季/218
寂寞的春朝/223
日本的文化生活/225
欧洲人的生命力/229
扬州旧梦寄语堂/231
送仿吾的行/236
雕刻家刘开渠/239
记耀春之殇/242
怀四十岁的志摩/245
回忆鲁迅/248
悼胞兄曼陀/264
印人张斯仁先生/266
悼诗人冯蕉衣/268
为郭沫若氏祝五十诞辰/270
印光法师塑像小记/272
敬悼许地山先生/273
下编 笑我浮生真若梦
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276
我的梦,我的青春!——自传之二/280
书塾与学堂——自传之三/284
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288
远一程,再远一程!——自传之五/293
孤独者——自传之六/297
大风圈外——自传之七/301
海上——自传之八/305
雪夜(日本国情的记述)自传之一章/309
后记/313
……[看更多目录]
文摘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
……[看更多书摘]
后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密勒士评选》曾评出当时中国文坛最具知名度的五位作家,郁达夫位列其中。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家,并且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现代文学和出版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小说和散文中毫不掩饰的勾勒出个人生活的轨迹,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他曾留学日本,受日本文化影响极深,语言风格表现出部分日本特点;而在个人情感上,对于做“亡国奴”的感受也体会极深。当年《沉沦》甫一出版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受“五四”运动洗礼后的青年一代,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撞击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苦闷外,还有很多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出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正因为他文中大胆、直白的描写,一度被标榜为“颓废”作家,因此人们常常忽视他作为一名爱国者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他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呼唤,盼望国家快点强大起来。还做为发起人之一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一直致力于推动进步文学的发展。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后,化名赵廉,以酒厂老板的身份与日军周旋,利用日语翻译的职务解救了众多爱国华侨及进步人士,直至1945年日军投降,被日本宪兵杀害,后被迫认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