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阅读中国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建设与发展,
品牌: 苏小和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811248777
·条形码:978781124877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我们怎样阅读中国》内容简介:作者积三年之力,形成了一套事关经济、文史、艺术等多向度的阅读经验。每篇文章均在《新京城》、《南方都市报》、《上海证券报》、《时尚先生》等媒体上登载,构成了国内读书界的某种阅读品牌。在已经形成的思考框架内,作者以自由为关键词,沿着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思维范式,对当下中国的各种经济现象、人文和社会现象,进行了碎片式的思考。在这里,自由既是一种经济条件,也是一种人权条件;既是一种生活条件,也是一种精神条件。自由是每个现代人发展的原因,也是发展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是一名中国人解构旧有知识,重构现代知识的真实记录,是一个具体的个人对中国问题的自觉阅读与思考。这种思考既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文人趣味,也不同于学院经济学家专业的阐释,在经济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上,《我们怎样阅读中国》做到了比较理想的整合。
作者简介苏小和,著名财经作家、财经独立书评人,在《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新京报》、《东方早报》、《上海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开设经济学专栏,与王晓渔、戴新伟、成庆等人发起运作Ⅸ中国独立阅读报告》。三年以来,以倡导公民社会常识阅读为价值观,影响了海内外一批真正的阅读人群。曾出版《过坎》、《局限》、《自由引导奥康》、《逼着富人讲真话》、“启蒙时代》等著作,部分商业案例收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案例库。
媒体推荐愿所有有常识、有良知的人们都来看看,对于那些养活了中国的农民工,我们有着怎样的亏欠。让我们好好看看他们,这些满面尘灰的农民,和我们一样有着无边的梦想,有着聪明与智慧,他们同样是上帝的创造,是上帝美好的子民。上帝之下,人人平等。那些辛苦劳作的农民工,他们一样拥有在城市里自由行走、自由居住、自由创造的权利,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没有任何理由来歧视他们,这既是一种生命的底线,也是一种经济学的底线,一种市场的底线。
——《那些在路上的农民工》
生活在当下,我们一方面要警惕那种以“集体自由”、 “国家自由”、 “阶级自由”为借口来剥夺个人自由的言论和行为;另一方面又必须警惕那种以“个人自由”来消解“社会自由”、 “法制自由”的非理性陷阱。后者盛行之后,则必然出现群体性的盲动;前者盛行之时,独立思维能力稍微不够的人们,就极有可能把个人的自由权利悉数拱手相让,彻底丧失个人价值。
——《我们如此不了解自由》
这样对自我的审问拖延了将近20年,让一个具体的人徒然耗费了太多的时光。袁伟时说过,我们是喝狼奶长大的孩子。对这句话的具体解释似乎也能推演到我的对方法的审视之上。我们所学到的所谓观点恐怕是有问题的,而这些观点背后的方法,其荒谬程度可能更甚。因此,当我们试图说出某一个观点,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具有足够宽阔的视野?我们对自己的怀疑能力是否足够我们提出某种价值判断?
——《小心翼翼说出自己的观点》
苏小和的写作,扭转了厚黑学、登龙术、帝王术、阶级斗争和办公室政治一统财经写作的局面,为“士魂商才”的再次出现创造了思想条件。
——王晓渔
编辑推荐《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是著名财经作家、财经独立书评人苏小和最新经济观察笔记,吴敬琏、周其仁、毛振华、秋风、冯仑、任志强、陈东升、梁文道、吴晓波、王晓渔、刘苏里、李华芳联名推荐。
“自由”和“经济”是贯穿于整本书的两个关键词。
目录
上卷 以自由看待经济
谁也不是帝场的看客
那些在路上的农民工
阿玛蒂亚·森的良知
中国经济增长的四个维度
侯家驹的中国经济史观
龙象之争,从自由开始
跟罗斯巴德学习经济转型
麦迪森的赞美
每个人的全球化
那些违背常识的赞美
那些有思想的企业家
穷人银行的中国难题
人人都是小蜜蜂
那些悲伤的事故
索托的忠告
我们的信心与市场有关
与其施舍,不如相信
这是一个贸易打造的世界
争鸣是一种传统美德
韩长赋的“第三元”理论
这个时代的经济学家
周其仁的批评与克制
张维迎的行为艺术
吴敬琏的教育诗
中国不需要凯恩斯
克鲁格曼对中国经济学的意义
中卷 以自由看待历史
我们如此不了解自由
许倬云的难题
杨天石的路径依赖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
我们都是萨义德
陶菊隐写的历史可信吗
我和何兆武之间的距离
谁能发展余英时
黄仁宇的“缅北意识”
阁楼里的胡适
宗自华的瘸
夏志清的启示
谁在拿侯永禄做试验
件么叫做“反行为”
下卷 以自由看待生活
小心翼翼说出自己的观点
冯象的才华
犬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敬畏是一种方法论
张五常是个经济人
我和田松有共同的忧伤
愧对梅兰芳
背时的战争
跳出二元判断的陷阱
丧钟为谁而鸣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认识苏小和兄是在一个网上的诗歌论坛里,那时候,我们都还是文学青年。中国的诗人们平日见佛杀佛,一旦碰到民族国家的菩萨,立即纳头便拜。有次不知因为什么事情,论坛上又充满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声音。我退避三舍,隔岸观火。这时,看到一个网友坚持不合时宜的观点,遭到那些极端民族主义诗人的无情打击,依然不屈不挠、不愠不火。我自忖没有这么好的修养,在佩服之余通过站内短消息向这位网友表达了结识的愿望。不用多说,他就是苏小和。
苏小和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常识的诗人。那时候,我只知道他是诗人,觉得他把写作才能都用在诗歌上,意犹未尽,就撮合他和《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的戴新伟兄认识。他随即写了一篇关于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书评。那篇书评刊出之后,迅速被各个网站转载,激起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来,苏小和告诉我这是他写的第一篇书评,再后来,我才知道苏小和早已是知名的财经作家,进入事倍功半的书评领域,于名于利都是很不“经济”的选择。他为了写余英时先生的书评,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十卷本《余英时文集》通读了一遍,这种功夫让自认为对书评还算认真的我都觉得有些过分,如此敬业又如此不计工本,其他的书评人还有活路吗?
后来,我和几个朋友做一份免费派送的电子读物“独立阅读”,苏小和是当然人选,从此插翅难逃,每个月都在百忙之中撰写一份经济类新书报告。
文摘谁也不是市场的看客
这是一个迷茫的时代,即使是外省一名普通的市民,我相信他都或多或少对眼前的种种现象有所不满。那么让人惊讶的贫富差距、那么多司空见惯的腐败、那么多匪夷所思的冤假错案、似乎永远在路上的上访者,到处可见的环境污染,随手可遇的信息遮蔽,这个正在奔跑着的国家宽阔的马路上,奔跑着数不清的汽车,可是却有人站在马路边上骂娘;一日三餐的饭菜质量越来越好,但似乎没有人感恩,相反,仇富的心理正在暴涨,不安全的心态愈来愈强烈,我们似乎越来越不喜欢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了。
无论如何这是个奇怪的现象,有人在资本的流动中左右逢源,有人却只是一名看客。肯定是某个更加重要的问题被我们忽略了。有人在遥远的他国思考,德?索托①有着与我们相同的困惑:为什么资本主义在西方,美国、欧洲及日本取得了非凡成就,而在别处却停滞不前?为什么第三世界国家及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大多数人民得不到法律制度的保护?为什么我们试图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引导幸福,却换不来民众的基本支持?
首先当然是缺少资本信息。我们从来不缺少资本,但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缺少资本。这些资本就在那里,就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这些死亡状态的资本,显然被某种东西隐藏着,不进入统计数据,不受法律保护,无法再生产出更多的资本。
我们缺乏资本的流动。常理,资本必须在流动中才能自我实现、自我增值,但这个复杂的链式过程必须有严格的所有权制度作保证,否则,链条中任何一环的故障都足以使得资本变成“死资本”。多数西方国家已无需再反思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常识啊,但是我们在常识面前,竟然理直气壮地坚守谬误。①
我们缺少政治对资本的秘密依存关系。“死资本”转换成“活资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合适的政治与之匹配。看来,我们的宏大制度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调整。
我们还缺少对自己的历史的了解。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被某种修饰过的历史所遮蔽,我们不能客观地看清楚自己的过去,当然不能理性地处理当下,以及走向未来。所谓尊重历史,反思历史,其要义就在这里,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真实研究,才能发现现实社会运作的真相。我们才能不在某个相同的地方犯下同样的错误。
我们当然更缺少对法律的价值判断。真正的法律,绝不仅是书面上的条款,法律是实践中的法律,是活的法律。我们必须要回到法律的基础,回到政治的基础,回到社会的基础,认真讨论活的法律,资本的实现必须依靠法律的实现。
但是现在,有个巨大的幌
……[看更多书摘]
后记记得是多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在北京西郊某个狭窄的阳台上看着夕阳渐渐睡去。忽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是的,那一时刻,巨大的黑暗蔓延过来,我第一次承认,我不知道我拥有什么,也不知道我已经失去什么,我不知道权利,也不知道自由。我空有一堆乌有的情绪,像一只草率的野狗,仓惶奔走,无端愤怒,我终于承认我是一个彻底没有常识的人。
我愿意把这样一个黄昏当成我独立阅读生活的开始。逾几日,广州的戴新伟君竟然请我写一篇书评。他给出的题目是阿玛蒂亚·森的《饥饿与公共行为》,电话里,他说是上海滩上的王晓渔推荐。那一时刻,我何其诚惶诚恐。一个星期后,我人生第一篇书评诞生。
真正的独立阅读生活就此开始。几个孤独的读书人彼此喂养,结伴而行,几年之后,我们竟然创建了一份真正的民间阅读刊物。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我能看见王晓渔在一堆繁复的史料里刨开的思想,我也能看到成庆坐在音乐厅里,优雅地切开古典音乐。至于戴新伟,我知道他总能找到最好的书。他在不同的书架上游走,然后把大好的阅读信息带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