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与消费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品牌: 姜彩芬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0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09710418
·条形码:978750971041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面子与消费》内容简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沦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面子构成了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因,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义化极大地影响了中目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而又广为普及的面子消费行为。
本专著从面子这一非常本土化的概念着手,探讨面子文化下的消费行为特点,汁晕实证分析,定性材料丰富,定量研究能使用多种统计方法,对开展和促进本土化消费者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姜彩芬,博士,籍贯浙汀,广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广州发展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消费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消费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消费者行为与市场营销、消费经济、消费社会学等研究。在校主要讲授“营销调研”、“消费者行为学”、“服务营销”和“社会营销”等专业课程。曾获广州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多次荣获广州大学教学优秀奖。近年来已参与出版《酒店服务案例心理解析》、《市场营销学》、《消费经济学》等八部著作及教材,在《南开管理评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商业经济文荟》、《南方日报》等核心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闰家社科基金课题“家庭消费行为的制度嵌入性研究”,主持省市级课题“网络消费行为研究”、“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等,承担多项企业营销实践课题和培训项目。
编辑推荐《面子与消费》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1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
二 理论视角与研究问题
三 研究意义
第2章 面子与消费的理论综述
一 面子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 社会学领域有关面子与消费的文献
三 实证研究文献
第3章 脸面解析与初步探索性定性研究
一 脸面的含义
二 面子与消费的初步探索性定性研究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理论假设
一 本研究对有关概念的界定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 立论依据与理论假设
第5章 面子与消费的调查数据分析
一 调查过程
二 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
三 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 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分析
五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6章 个案研究
一 调查背景
二 村民面子消费现象的分析
三 面子文化下消费行为的特点
第7章 结语与讨论
一 结论
二本研究的贡献
三 本研究的局限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步访谈提
附录2 初步被访个案资料
附录3 问卷
附录4 G村被访者资料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中国人的消费生活中,面子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可惜,有关中国人的面子与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却屈指可数。在这样的背景下,姜彩芬博士以面子与消费之关系为内容的博士论文的发表,便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作为她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我为她的著作的出版感到由衷的高兴。
从面子角度切入来研究中国人消费行为中的本土化特征,是一个值得开拓的领域。无疑,中国人的消费行为遵循了经济学、心理学与社会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消费与西方人的消费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具有共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的消费具有许多民族特色,受到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揭示消费行为中的民族独特性(比如,对面子的重视),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本土化,同时对于丰富消费社会学的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面子就是揭示中国消费者行为的民族特性的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姜彩芬入学后不久就同我讨论了博士期间研究的具体方向的问题。我建议她研究面子与消费的关系,她对此十分感兴趣,欣然采纳了这个建议。此后,她开始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与此同时,她在广州进行了焦点群体访谈,收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面子”一词的各种具体情形,力图搞清楚“面子”一词在日常语言使用中的各种不同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其一般的含义。
文摘插图:

具体来说,就是:①探讨当前中国人对面子的态度、看法,能否更进一步划分面子层次以更好地理解面子。②中国人的爱面子在消费中呈现什么样的特点,比如,什么人为了面子在消费,他们为什么要进行面子消费,他们通常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进行面子消费,在消费什么物品时更容易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等等,以尽可能地探讨面子消费的特点。③个人属性不同,其在消费中的面子观念是否存在差异,比如,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的群体在消费中的面子观念有无不同。④面子观念对消费目的和消费水平有什么影响?⑤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是怎样通过面子观念影响其消费目的和消费水平的?这里有无其他中间变量在起作用?例如,人们一般认为社会阶层越高的人其面子越大,那么他在消费中是越爱面子还是越不爱面子呢,是倾向于通过消费建立关系还是更看重物质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呢,等等。此外,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网络新技术的应用,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人在进行面子消费时是否有了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及其对消费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消费者行为学和消费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促进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
后记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要更好地研究消费者行为学,不仅需要从心理学、管理学的角度去看,更需要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综合地’去看,特别是在研究本土消费者行为方面,从跨学科的角度综合地去看待本土消费者行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本土亚文化与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完成主要得益于我的导师王宁教授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导,以及多年来他坚持开展的消费社会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研讨会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的选题灵感主要来自研讨会的专题之一——“礼物、面子与关系网络”,基于对本土消费者行为的关注,我选定了探讨传统面子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这也使我能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看待消费者行为,特别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更深入地研究面子消费行为。本研究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导师王宁教授。从研究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到论文撰写期间,每当我有问题请教王宁老师的时候,他总是及时点拨,三两句话犹如醍醐灌顶,使得我不断地体会到社会学的魅力,不断加深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得到了提高,特别是能从跨学科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王宁教授不仅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而且对待学生特别宽厚和平等。正是他的积极鼓励才使我有勇气将论文修改成专著,我再次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还有王老师的夫人林滨教授,她待人亲切,很体谅学生,总是给我以鼓励。在此我深深地向王老师夫妇致谢。
其次要感谢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蔡禾教授、丘海雄教授、李若建教授、李伟民教授、梁玉成教授、王进教授等提出的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感谢同门师弟张杨波、叶华、陈胜、刘录护、林晓珊、黄晓星、黄毅、龙科、刘飞、邓智平及师妹乐晶,在开研讨会的时候各抒己见,给我许多启发,特别是陈胜师弟给我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张杨波、叶华师弟则帮我复印了不少资料。感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张秀娟教授、苏州大学的吴铁钧博士、诚予国际市场研究公司的周康先生对本研究的某些问题无私地提出他们的看法。感谢参加我博士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特别是校外专家张鸿雁教授和周长城教授,以及校外匿名评审专家,他们同样为本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