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殇·外企志》记者手记
模糊的战略转折点
“大多数战略转折点并非轰然而至,而是像小猫咪一样毫无声息地悄然逼近。通常只有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豁然开朗。”英特尔公司前掌门人格鲁夫曾这样说。
现在看起来,IBM拜访DRI公司那一天,似乎像诺曼底登陆日那样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清晰的转折点。但事实上,操作系统成为计算机核心部件的历程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决定牵涉其中的公司和人物命运的时点有好多个。
因此,它更像历时半年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每一天、每一场战斗都可能影响战役的走向:首先是英特尔没有把握住同时拥有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绝妙机会,其次是IBM错失了把控操作系统发展的良机,最后是苹果公司因自己的封闭政策而浪费掉操作系统转向图形操作界面时的弯道超车机遇。
基尔代尔错过与IBM首次会晤后,还有两次压倒微软的机会。第一个机会是在1981年下半年对IBM和微软提出涉嫌抄袭的诉讼。如果诉讼按计划进行,IBM很可能丢车保帅,舍弃微软,与基尔代尔的DRI公司深度合作;第二个机会IBM把包括微软、DRI在内的三家公司的产品平行向消费者推荐时,技术上占优势的DRI果在价格上与微软趋平,就会将尚未立稳脚跟的微软赶出操作系统市场。
事不过三,命运之神给了DRI公司三次机遇之后,不再垂青于他。不过,如果基尔代尔抓住其中任何一次机会,就能取得微软公司今天的业绩吗?也不见得。绅士风格的基尔代尔很难在波谲云诡的商场上走得更远。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假如基尔代尔的DRI公司战胜了微软,他能在随后IBM发起的OS 2操作系统之战中获胜吗?他能应付接踵而至的来自好战的苹果公司的图形操作系统的挑战吗?
即使基尔代尔的DRI公司一路披荆斩棘,过了这些关口,基尔代尔坚守操作系统市场,不肯以操作系统为基础,扩展到图表、字处理软件等应用领域的做法,也注定DRI公司无法做到微软今天的规模。
西方有句谚语:“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这对基尔代尔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浮华散去,历史的本来面目变得清晰起来。虽然,比尔·盖茨把蒂姆·帕特森捧成了MS-DOS的鼻祖,但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创造了美国》的作者在书中指责帕特森“剽窃”了基尔代尔的CP/M。帕特森曾为此起诉书作者,但最终败诉,法庭认为作者只是记述了一些一般不具争议性的事实。
泰戈尔曾说:“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不过,这需要时间的雕刻。(姜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