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卞和三次献玉成为干古佳话;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世人有口皆碑。
那么,楚卞和得玉何处? 韩夫子在《和氏》一文中已经说明:“得玉璞楚山中”,“抱其璞哭于楚山之下”。
古文言文中,荆楚互用,楚山即为荆山。然而,历史上的荆山既有具体山名的概念,又有山脉的概念。况且史籍中还有南条荆山、北条荆山、中条荆山与西条荆山之说。
荆山之多,卞和得玉何处?是华中第一峰的神农架?是安徽省内的怀远县?是保康县大石脑北侧的五道峡?是南漳县西南的金湘坪? 据《襄樊市志》记载:位于南漳县西南金湘坪,有“玉印岩”,原名“抱玉岩”,“抱璞岩”,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此。现洞口呈弓纪形,上端正中镌刻有楷书“玉印岩”,字约一一米见方,洞内三级天然台阶,洞壁上尚有开凿的佛龛痕迹。
1947年国民党中将许长林将抱玉岩改名为“玉印岩”。 而新编《南漳县志》又明确表述:南漳是卞和献玉的地方。《南漳具地名志》引《杜氏通典》“南漳,汉临沮县北,有荆山,周卞和泣玉处也。 于是,众说纷纭,卞和得玉处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1990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湖北省》卷,第338页荆山条记载:“大石脑北侧有五道峡,长达7公里,……有抱玉岩、白龙洞、响水洞等名胜古迹。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楚国卞和得玉处。” 大石脑在保康,保康重阳虽有卞和丞相墓,但是卞和得玉处在保康的史志中载。从1990年开始,保康县地名志办公室杨道修、县志办公室皮忠良、县政协副秘书长詹盛国等同志,便开始潜心于卞和得玉处的考察和研究。
《湖北省建制沿革》载:“禹贡南条荆山,漳水所出,临沮县有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处”。“今南漳县西南境,保康县东南部及当阳、远安二县地,是汉临沮县也。” 《荆楚文史》载“楚之先人在荆山,故称南条荆山,主峰大石脑。” 1989年版《辞海》的记述更为具体:“荆山在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漳水发源于此,西北东南走向,主峰聚龙山,在保康中部,东南谷地宽广,西北巍峨陡峻。富丛林。西周时楚立国于此一带。有抱玉岩。相传春秋楚国卞和得玉于此。” 从史料看,保康地处南条荆山山脉,卞和得玉于荆山主峰大石脑北侧的五道峡抱玉岩,应是勿庸置疑了。 那么这里有没有玉呢? 《山海经》曰:“荆山,漳水出焉,其中多黄金”,“有金玉”。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玉的生长情况:“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处,以急湍无著手。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徒,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白玉河流向东南。” 特别是大石脑北侧的五道峡,源泉峻急,河水东南流向,更与《天工开物》有关玉的叙述相吻合。于是,荆山之首大石脑北侧五道峡口的“抱玉岩”——卞和得玉处,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载人《保康县志》,可谓信史。
中国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