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央军委根据3野副司令员粟裕的建议,经毛主席批准,决定将华东军区军政大学第7总队(即伞兵总队)中的部分人员调归空军陆战第1旅,第7总队是1949年4月15日起义的国民党伞兵第3团改编而成的。按照思想表现好,身体健康,到部队后有适当工作安排和本人自愿的原则,挑选了30余名干部、350名战士,由总队长率领于10月11到达开封,加入了我军第一支空降兵部队行列。
第一次跳伞
旅成立后,面临的紧迫任务是使指战员迅速掌握跳伞技能和空降敌后作战的战术、技术,以便能担负解放台湾的作战任务。为此,从1 950年9月18日起,即开始了为期10个月的突击训练。能否掌握跳伞技能,是伞兵区别于陆军的主要标志,也是战术训练的前提,当伞兵不会跳伞,执行作战任务就无从谈起。因此,闯过跳伞关,是训练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大家对跳伞从未见过,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和顾虑。为了胜利闯过跳伞关,旅党委按照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原则,动员大家既要积极地学、大胆地跳,树立一定能学会的决心和信心,又强调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在训练部署上争取首次跳伞成功,以积累经验,培养骨干,树立信心,鼓舞士气。
鉴于伞勤骨干力量和伞的数量有限,旅采取了地面训练普遍开展、实施跳伞分批进行的办法。在旅成立大会的第二天,便抽调了部分干部和骨干突击进行伞降试验训练。在顾问的直接指导下,仅仅经过11天的地面训练,大家便掌握了跳伞的动作要领和叠伞技术。9月29日,部队在开封市南郊组织了新中国伞兵第一次跳伞日。旅司令部作战科长王佑民,伞兵科长何广田等62名干部战士进行了首批试跳。在第一架飞机上第一个跳出的是战斗英雄、1营营长崔汉卿,其他干部战士也紧跟着勇敢地跳出,都安全着陆。在现场参观的全旅指战员见此情景无比兴奋;跳下来的同志怀着胜利的激动心情向旅领导报告:“首次跳伞成功!”
旅领导亲自给62名同志佩挂了跳伞纪念章,这次试跳,揭开了”从天而降”之谜,极大地鼓舞了干部战士跳伞的信心和勇气,全旅上下争先恐后要求跳伞,掀起了训练高潮。在首次跳伞成功之后,部队一方面抓紧培训伞勤骨干,组织他们多跳,积累经验,并学习伞降训练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组织部队突击伞降训练。当时,全旅仅有11名能够组织训练的伞勤骨干,仅有2架用于地面练习出机门动作的c-46飞机外壳,降落伞仅有300具,练习着陆动作用的84个平台,是按照苏联顾问要求的尺寸,发动群众自制的。为了使伞降训练既稳当、安全,进度又快,确定在普遍开展地面训练的基础上,集中伞勤骨干和训练器材,以营为单拉分梯次实施空中跳伞,广大干部、战士抱着迅速掌握跳伞技术,尽快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伞兵的决心,始终保持了高昂的练兵热情。经过紧张的地面训练,到1950年11月底,跳伞人数已达2032人,至1951年3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旅身体合格的干部战士都完成了3至5次跳伞任务。3月14日,还组织沈元珍、李朝旭、毛镇夷、凌冲等4名女翻译进行了第一次空中跳伞,使她们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女跳伞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