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天的草木
当有些朋友看了我写得这个题目后,会觉得有些令人疑惑不解和耸人听闻,这会是真的吗?是真的,因为我的结论和建议,最终这批火炮被退回封存,重新领回原先的旧装备参加了两山作战。这个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还要从1969年的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作战说起。
1969年,我军在珍宝岛与苏军发生了激烈军事冲突。我珍宝岛中国边防部队的奋起自卫反击作战,保卫了国家的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在中苏两军作战中,我军最大的收获是缴获了一辆苏军最先进的t—62型新式坦克。该坦克的出现,为我军作战坦克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样车,还为我军一系列反坦克火器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数据。在这里我就不讲我军如何仿制t—62型新式坦克,只讲我军当时对反坦克火器的研制一事。
我军兵器科研部门对苏t—62型新式坦克进行分解研究后,根据其技术性能和各种数据得出结论,我军目前所装备的反坦克火器,已不能有效击毁苏t—62以上型号的作战坦克,必需提高现有反坦克火器的性能,加大火炮初速,增强炮弹的穿甲和破甲能力。随之,我军科研部门进行了新型反坦克火器的研制,以便早日定型生产装备部队,以应对苏军的装甲集群突击作战。
当时的我们部队,是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直接掌握的全军十大战略预备队之一,常年担任战备值班任务。除驻训山东拱卫京津外,主要作战方向是“三北”,主要作战对象则以前苏军为假想敌,美军次之。
当时在军师两级火力基干团实行四营编制,当中有一反坦克炮兵营,当时的老兵都戏称为“送死营”。也就是说,当反坦克炮兵营投入战斗后,你就不要考滤成建制回来了。要么你击退坦克群的进攻,要么就是打到一个人不剩,从一侧面说明了反坦克炮兵营作战的艰苦性。你可幻想一下,在苏军一惯倡导的“宽正面,大纵深”装甲突击面前,反坦克炮兵除有首发的突然性以外,比之反应性和机动性都处于优势的坦克来说,一门反坦克炮又能有机会打出几发炮弹呢?
为祢补火炮作战能力的不足,我军在反坦克炮兵班的轻武器配备上还是较合理的给予解决,以便在火炮被击毁或损坏后,还可遂行作战任务。
这些火器的配备在苏军装备t—62型新式坦克之前还是有效的,但t—62型新式坦克在苏军大量装备部队后,我军的反坦克武器基本没有了杀伤能力。
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我军工部门几经攻关,开发和研制出一种新型反坦克炮,于1973年定型生产,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