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连忙和赵技师一起到刘新义营长那里汇报该情况,刘营长听了有些惊讶,他放下手头上的事,和我们俩人一块来到炮场。看后,他怀着疑问,让战士们把b连和c连的新炮都操作了一番。坏了,全营的火炮都一个样,犯的是通病,无法正常收炮。也就是说,在战时这样的火炮是不能正常转移和撤出阵地的,以分秒来计算的反坦克炮兵用这样的火炮,将死无葬身之地!就这样,1973年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存有严重质量问题的报告逐级报了上去,上级答复,在军工生产部门未来人之前,仍按原计划训练。但直到我部接到收拢人员,进入二级战备的命令后对该装备问题总后勤部也未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在日常的训练中,我还是没有放弃克服故障的愿望,不断探讨问题产生的所在原因。后来在检查大架的上下空回时,我发现大架叉型接头的空回间隙较大(相比旧85炮),用象限仪检测,架体横向水平外翻约2-3度,在不同水平的地面上,其外张角有不同表现。产生故障的原因分析:一是因叉型接头的空回间隙较大造成扭架,增大了两架之间的平面间距;二是火炮架体钢材质量未达到规定的型号标准,材质偏软,硬度不够,产生架体扭曲;三是该炮种未经不同地形的破坏性试验,仅在厂内进行了一般操作性检验,未能查出技术性隐患,以致问题兵器带病出厂装备部队。 我将自己的看法与营长和炮技师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就在我部即将开赴前线前,火炮生产厂家247厂专家组在其总工的带领下来到我部,实地检验了他们生产的劣质火炮,对发生的问题也是束手无策,百思不得其解。随后,在有关部门的主持下召开了一个座谈会,生产厂家与军方使用单位进行了交流。在营长的安排下,我代表军方在会议上谈了我部的使用情况和分析,得到了厂家的认可,尤其是对我军1979年在对越作战时的武器装备和弹药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毫不留情地谈了我的看法和广大官兵的痛恨!在文革的影响下,这期间制造出来的许多武器都没能经过严格的检验,就装备部队运到了前线阵地。然而战争是无情的,在反击作战中,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如果带这样的劣质火炮开赴老山前线,那我们的参战指战员还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更多的生命。
会后,
厂方专家组对存在的质量缺陷还是认可的,要求上级业务部门将武器退回本厂维修。但时间已来不及了,再有十天半月我部即将前运。根据我们使用的情况和未来的作战对象及战区地形特点,我部要求上级调拨原炮种到老山参加防御作战。后来军里批准了我部的要求,存有严重质量问题的1973年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退回,重新调回原装备参战。尤于及时发现问题,在后来我部与越军进行游动炮兵对抗中,未造成重大的伤亡和损失.由于原编制是六门制,在换装后,我营兵员是在老兵复补时按4门制定的编,各连比原来少了两个班的实力。就这样,我部新车旧炮开上了南疆战场,开始了我军的又一次卫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