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席卷东南亚,香港、新加坡、马尼拉、西贡、曼谷相继沦陷,各国记者陆续从战区、从缅甸印度迁来重庆,重庆顿时成为采访亚洲陆地战场的新闻中心。
中国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各国纷纷派记者前来采访。美国的合众社、美联社,英国的路透社,法国的法新社、哈瓦斯社,苏联的塔斯社,德国的德新社等,世界知名的大通讯社都在重庆建立了分社或派驻了记者。
美国政府为了利用中国战场拖住日军,十分重视中国。1942年夏,在重庆上清寺设立美国新闻处,年底在两路口建立办公楼,美籍工作人员有数十人之多,美国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芝加哥日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以及《时代》、《生活》、《幸福》、《读者文摘》等杂志十余家单位都派有驻渝记者。
1941年5月,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代表《下午日报》,其夫人代表《柯立尔》杂志抵渝,蒋介石亲自批准发予随军记者证进行采访。
此外,派驻重庆的还有英国的《泰晤士报》、法国的《巴黎日报》、《人道报》、苏联的《消息报》,瑞士的《苏利克日报》和加拿大《新闻报》,另外还有澳大利亚、意大利、波兰等国记者。
同时,一些由外国机构和外国人主办的报刊也在重庆出版发行。1941年10月,苏联大使馆新闻处在中山二路出版日报《新闻类编》,直至1946年3月;1944年9月,卫诺德在枇杷山苏联大使馆内出版《苏联公报》;1943年3月,美国大使馆在神仙洞后街出版周刊《大美晚报》;1945年6月,美国人在两浮支路开办的新闻快讯社出版《英文新闻稿》;1945年,欧德伦在顺城街加拿大使馆出版《加拿大新闻报》。
新闻广播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也呈现出了国际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中决定成立反侵略国家联合宣传委员会,以重庆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为会址,开放国际广播电台部分时段,供各国记者对外广播新闻通讯,并建电台供外国记者发稿。如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加利福尼亚广播公司(cbs)、互通广播公司(mbc)、英国大英广播公司(bbc)等机构的记者,经国民党中宣部介绍,可以到中国中央国际广播电台(xgoy)直接播出自己的节目,并通过本国电台定时转播交换xgoy的外国语抗战节目。美国新闻处无线电部还派人参加了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xgoa)的英文广播和节目制作,并监听日本电台广播。
1944年10月,美军新闻机构还在重庆白市驿机场建立广播电台,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的美军官兵收听新闻和娱乐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