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重庆成立了外国记者俱乐部,拥有会员30多人,由《纽约时报》记者艾金森任会长,美国《时代》杂志白修德、苏联塔斯社叶夏明、英国路透社赵敏恒为副会长。
派驻重庆的外国记者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一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记者;二是奉命派遣来渝作短期采访报道;三是以自由作家的身份,辗转来渝参加记者行列的,如史沫特莱、爱泼斯坦、斯特朗等人;四是替外国通讯社工作的中国人,如哈瓦斯社的潘少昂、法新社的姜彼德、海通社的陈云阁、塔斯社的苏良克、合众社的王公达、路透社的赵敏恒等。
没有硝烟的“第二战场”
1938年底,重庆国民政府在两路口巴县中学校园内,设立了国际宣传处和外国记者招待所,每周五午后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一时间成为战时首都抗战对外新闻活动中心。从1938年到1941年初,国宣处大约接待了150多名外国记者,举行新闻发布会600多次。1941年10月、1943年6月,还先后组织中外记者赴湘北前线和鄂西前线采访。
除了国民政府组织的新闻活动,外国记者们还广泛与社会各界接触,听取不同政见的声音。
1942年5月20日,18集团军(即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举行美英记者招待会,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活动,揭露了国民党军队围攻游击队的事实。参加招待会的外国记者采写的电讯稿,全部被国民党当局电讯检查处扣压,为此,记者们提出了强烈抗议。
1945年8月3日,驻渝外国记者应邀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嘉陵江畔特园举办的招待会,民盟所主张的“民主、团结、抗战”进步呼声,与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经客观真实的报道,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重视。
抗战中后期在重庆的外国记者,主要的任务是搜集中国的新闻向本国报道。他们报道中国民众的苦难,例如南京惨案、1944年湘桂大撤退的惨状、中国民主势力的希望等真实消息。在宣传抗战,揭露敌人,向全世界报道战况,争取世界舆论同情等方面,外国记者们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帮助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他们当中许多正直、善良的记者,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爱泼斯坦以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的身份,先后在天津、北平、南京、武汉前线采访。1940年,他从香港到重庆时才25岁,除了担任几家报刊的记者外,还曾在重庆国际广播电台兼职,担任英语编辑和英语播音员。1944年夏,随记者团访问延安,单独与毛泽东长谈3小时,之后出版了《我访问了延安》、《中国未完成的革命》等著作,在国外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