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7:悲观审视,遥望“恐怖中国”
这是中国亮相《时代》封面最为密集的时间段:28年的时间里,有21次封面给了这个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蹒跚前行的国家;这也是对中国误读最为严重的时间段:从毛泽东背后爬满的蝗虫、到对台湾耽耽盯视的巨龙、再到有色眼镜下被扭曲的周恩来;深层误读的背后,是西方国度对于红色政权的模糊恐惧:《橡皮共产主义者》《疯狂的跃进》《饥饿的巨人》《孤航》……这些标题饱含悲情色彩,弥漫着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可怖,彼时的西方对中国既有恐惧又有疑惑,他们用 “狂热”和“非理性”来形容彼岸的中国。
《时代》对于新中国的认识始于1949年,这一年的2月7日,在蒋介石8次登上《时代》封面之后,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这篇报道的背景是,美国人眼中的亚洲英雄蒋介石眼看失去了中国,而几个月之后,毛泽东将站在天安门的城楼上,宣告一个时代的开始。这篇封面报道洋洋洒洒近4000 字,绝大部分事实引自埃德加·斯诺写在12年前的《红星照耀中国》,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这些二手事实,作者还是发出了感慨:“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拼命想抓住未来,但未来是什么,他们不知道。”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代》第9次将目光对准中国,10月12日,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成为封面人物。题为《呆板的人》的封面文章和满纸的忧虑证明,10年过去了,美国依然没有停止唱衰中国:被孤立的中国、大跃进的严重后果、中苏关系陷入僵持。在文章中,刘少奇塑造成“呆板”、 “受制于人”的晦涩形象,这个形象成为《时代》眼中的全部,封面上,神色忧虑的刘少奇背后,是数不清的红色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