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加尔认为,汉语与南岛语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同源词,而这些同源词有着规则的对应关系。换句话说,汉语与广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岛上的南岛语系,也就是400年前荷兰水手发现的马达加斯加和印尼人所讲的语言都来自于一种更加古老的“母语”。
沙加尔的观点极富挑战性——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解,各个语系独立起源,互不隶属,那么该如何解释汉语和南岛语之间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沙加尔的观点得到了中国学者邢公畹的支持。他认为存在一种“汉藏—南岛”的同源关系。中国学者潘悟云也注意到,不仅仅是汉语存在这种联系,在东亚这片大陆上,侗台语就像是各种语系的交集,它既与汉藏语系有关,又与南岛语系、南亚语系有密切关系。沙加尔的汉语南岛语同源的说法,让潘悟云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联想——这些语言会不会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稻米的密码
在如此广大的语言区域内,有一个词语引起了语言学者们的关注,那就是“稻米”。在东亚人群中,稻米与人们的饮食和生产息息相关,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语言学家们发现,稻米在南岛语系中有着相同的来源,这个范围覆盖了马来-印尼语、西太平洋上帛琉群岛帛琉语、台湾的赛德语、卑南语、鲁凯语、越南的雷德语,菲律宾马诺波语,台湾巴则海语,道卡斯语,阿美语。而它们又与藏语的稻米有着明显的同源关系。另外,上古汉语的“稻”,则与侗台语和南亚语同源。
语言学家郑张尚芳也发现,在汉语里,“粝”本意为“粗米”,其同音词“疬”有“恶疮、麻风”的意思,而藏语中相对应的词,同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米”、一个是“疮、疖”,同样,印尼语中“米”与“麻风”也几乎同音。这种大跨度地区里连续出现的相似性难道只是一种偶然吗?
但是,如果单单凭借语言学本身来破解这些谜团,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语言总是在不断变动中,根据测算,每1000年左右,就能独立分化出来一种语言。尽管那些语言的核心词汇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超出2000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时间,要想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就非常困难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语言学家总在争吵之中的原因——那些在一名语言学家眼中,看上去具有密切关联的词汇,在另一名语言学家眼中,可能会是毫无意义。
这时候,其他学科的介入就变得不可避免。考古学的研究发现,在这些拥有稻米同源词汇的语言区域,存在着悠久的稻米种植历史。在浙江河姆渡遗址,曾经出土了距今约7000年的稻米遗存,长江中下游也因此被认为是稻米的起源地之一。而在其他区域同样也发现了稻米的遗存,在中国台湾和云南分别是距今5000年和4000年;泰国距今4000年,菲律宾距今3700年。考古学家们推测,会不会存在两条稻米传播路线,一条从长江中下游——台湾——菲律宾,一条是长江中下游——云南——缅甸、泰国?如果是这样,这又和语言学家推断的南岛和南亚语系的发展路线有许多重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