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有人帮忙撮合他们。一开始,张芬不愿意。但慢慢地,她开始认可谭顺发的老实诚恳和热心肠。他也经常帮张芬干农活。尤其让张芬感动的是,有一次她上山拾柴摔断了胳膊,得到谭顺发的细心照顾。
“当时觉得没有回城的希望,与农民结婚是必然的选择,而且我愿意留在农村。就这样我决定跟他耍朋友(重庆方言,意即谈恋爱)。”张芬说。
但她的决定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两个弟弟甚至威胁要打断她的腿。
张芬的决心更让人吃惊,她撕掉了父亲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一张招工表。那张表意味着她可以返城工作,而这是当时绝大多数知青的梦想。
家人被她的做法激怒,断绝了与她的关系,直至1989年她婚后第一次回城。
“当时大家都知道我们俩的关系。如果我走了,他们一定会骂我是骗子,贬低我。而且我的行为会给知青抹黑。”她解释说。
1972年4月,张芬与谭顺发登记结婚。“命运让我们走到一起。我母亲1970年病逝前,竟然梦见我在这里跟农民结婚。我父亲比我母亲大11岁,我对我们俩的年龄差距并不是太在意。”张芬说。
婚后,张芬拼命干活,希望改善家境。谭顺发说:“结婚后她很快适应了妻子的角色。虽然我是个农民,半文盲,但她从来不嫌弃我。”
“她一直很坚强,很乐观。不管干活有多累,我从没见她哭过。”
贫穷之痛
尽管如此,谭家依然贫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家里才开始有足够的粮食,收入也增加了,也不再是村里最穷的人家。这要归功于谭顺发和张芬所生的大儿子谭东富。
谭东富于1992年离开农村,远赴1500公里外的浙江省永康市打工,他的月薪成为全家最主要的收入。那一年,谭东富19岁。巧的是,19岁那年张芬成为知青,从城里到了农村。
1995年,张芬当选为拥有800户人家的靠河村村委会主任。她带领村民脱贫,修路,通电,并鼓励村民去大城市打工。她估算了一下,黎水镇一万六千多人中,有一半以上常年在浙江、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打工。
1997年,靠河村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全村通电。也正是在那一年,她遭遇“人生的最大挑战”。她和谭顺发的小儿子谭红斌考上大学,但家里却付不起谭红斌第一学期4500元左右的学费。
张芬既骄傲又痛苦。骄傲是因为她能在如此偏僻的山村培养出一名大学生;痛苦是因为她承担不起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
为了供谭红斌上大学,谭顺发和前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谭智强把唯一的耕牛卖了,谭东富拿出打工所得。张芬向黎水镇信用社贷款。此外他们还被迫向人借了500元高利贷,一个月利息25元。这笔钱他们花了8个月才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