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1年6月,由50多个国家组成的非洲统一组织,就在内罗毕首脑会议上一致推荐时任坦桑尼亚外交部长的德?萨利姆,代表非洲大陆竞选联合国秘书长。9月间,近百个不结盟国家又在纽约举行会议,通过了支持萨利姆竞选的决议。
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只不过是萨利姆和瓦尔德海姆两人之间的竞争,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行政事务,争取平等权利的一场政治斗争。在竞选活动还没有开始之前,西方媒体就纷纷预测,瓦尔德海姆会得胜,因为他既得到美国、也得到苏联的坚决支持。而根据历届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惯例来看,只要美苏两个大国满意的人选,即使广大中小会员国不满意,最终也是要当选的。但是,现在中国方面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历史的惯例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形势了。第三世界国家再也不能容忍美苏操纵联合国最高行政人选的局面继续下去。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第三世界国家一边,支持它们的合理要求。
1981年10月27日上午,联合国安理会就推荐秘书长人选问题,进行了4轮投票。萨利姆在第一轮投票中得11票,瓦尔德海姆得10票;在后3轮投票中,由于美国的运作,形势虽然未起多大变化,但萨利姆的票数逐渐减少。在第4轮投票中,萨利姆只得到6票,而瓦尔德海姆得票仍然保持在10票,差距扩大到4票之多。两人均未获得安理会提名的多数票,而且两人分别遭到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美国否决萨利姆,中国否决瓦尔德海姆。
11月4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就推荐秘书长人选问题又进行了2轮投票,结果是:萨利姆分别获得9票和8票,瓦尔德海姆每次都得到10票。但是,同前6轮的投票一样,两人还是分别遭到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
至此,安理会已就此问题进行了多轮投票,但仍然陷于僵局。如果僵局持续下去,就可能有人提出新的候选人。为了寻求解决办法,安理会决定9日下午进行私下磋商。
关键时刻,邓小平传话:“一否到底”中国在安理会主持正义,坚决支持萨利姆,受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交口称赞。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开始向中国和第三世界施加压力,指责中国“制造麻烦”,要求中国改变立场。对此,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今天,联合国的成员国已达157个,其中不结盟国家几乎占三分之二,非洲国家占三分之一,任何人都不能忽视这个客观现实,也无法否认这些国家今天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在担任过秘书长的4人当中,仅有一人来自亚洲,其他3人都来自欧洲。这同联合国的组成和第三世界在联合国所起的作用相比,极不相称。因此,在本届联大选举时,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强烈要求他们的代表能出任联合国秘书长。” “中国从支持第三世界的一贯原则立场出发,投票支持萨利姆。中国历来与第三世界同呼吸共命运,对于不结盟运动和非洲统一组织一致支持的秘书长人选,中国理所当然地坚决支持。中国否决瓦尔德海姆,绝不意味着中国对他本人要故意为难。”“萨利姆本人今年39岁,19岁进入外交界,出使过埃及、中国和古巴,担任10年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曾被选为联大主席,是一位才能卓着的职业外交家。显然,无论是从第三世界的支持上,还是从本人的资历上,萨利姆都是合适的人选。”当时,邓小平还传话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凌青:“一否到底” (支持萨利姆到底,就必须否决瓦尔德海姆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