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天之内又进行了8轮投票,想把萨利姆的票数降到最低点,迫使中国不得不支持瓦尔德海姆。可是,结果却适得其反:萨利姆不仅仍稳定在原来的票数上,而且有时还略有上升。而瓦尔德海姆的票数反而略有下降。由于两人各有一个常任理事国否决,因而都未能当选,使选举继续处于僵持状态。
面对僵局,中国发表声明:“目前在安理会就推选下一届联合国秘书长所展开的斗争,是一场第三世界反对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事务、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美国则声称:“即使它不对萨利姆行使否决权,苏联也会对他使用否决权。”这样,美国就表明了它是甘愿让苏联藏在自己的否决权后面的。
“中美在外交上打了场朝鲜战争……美国输了!”
瓦尔德海姆看出他当选无望,便找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商议,凌青诚恳地说:“中国坚持的是原则,中国的态度不是针对你个人的。联合国成立只有36年,你一人就担任了10年秘书长,这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中国支持第三世界秘书长候选人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也许是一言惊醒梦中人,瓦尔德海姆连连表示:“完全理解中国的立场,我决定退出竞选。”
1981年12月3日,瓦尔德海姆写信给安理会主席,似乎是如释重负地说:“至今,安理会未能就向联合国大会推荐(一名新的秘书长)一事取得一致。基于这种情况,为使安理会能顺利地完成其任务,我愿意要求安理会在今后的投票中不要把我的名字包括进去。”瓦尔德海姆的信件,打开了16轮投票始终没有结果的僵局。12月8日,考虑到美国顽固态度,萨利姆随即宣布,他已要求安理会主席在今后投票表决秘书长人选时不要列入他的名字。他对记者说,他作出这个决定,是为了“使第三世界的其他候选人有可能当选,并使安理会的努力能取得进展”。12月15日,第36届联合国大会根据安理会的一致推荐通过决议,任命德奎利亚尔为下一届联合国秘书长。似乎是回应中国的期望,“新秘书长在宣誓就职后,向大会致了词。他表示,他不会忘记自己来自一个发展中国家,他认识到有必要推动新的全球谈判。他向大会保证,他将致力于执行联大所通过的各方面的决议,并以开诚布公的态度来处理一切问题”。
1982年8月21日,德奎利亚尔访问中国,邓小平在中南海会见了他并向客人详尽地阐明了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理解自己的责任。有两条大家是信得过的,一条是坚持原则,一条是讲话算数。我们不搞政治游戏,不搞语言游戏。我个人爱好打桥牌,但中国在政治上不爱好打牌。”“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或者叫联合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