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睿智的观点,蕴含着极强的生命力,不仅在当时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而且据程恩富、程言君的研究,这些观点也被认为是今天“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渊源,对当前建设仍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1987年至1992年,陈云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鞠躬尽瘁,发挥余热。1995年4月10日,他病逝于北京。依其遗愿,丧事从简。
据《中南海轶事》记载,陈云临终前,只有不到2万元的稿费,月工资为1336.0元,各项目补贴约250元,月均上交所得税31.05元;按规定,自5月份起,国家便不给他发工资与补贴,但他可领到相当于十个月工资的抚恤金:13360.0元——这是陈云此生全部积余。
1959年,陈云在中南海勤政殿。
已年过九旬的朱劭天,回忆起往事,仍娓娓而谈。
-史海钩沉
“我们不敢随便给他送东西”
据朱劭天回忆,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敢随便给他送东西。在他当副总理以后,有一次朱劭天找裁缝给他量身做了一件藏青色的呢子大衣。他过去的棉袄太大不合身,是缴获的美国大兵棉袄,尺寸太大。中央财经委员会开会时他的秘书告诉朱,他每回穿这个大衣都要说“这是朱劭天送的”。他就要交代清楚,(衣服)不是随便来的,不然他穿得不自然。
上世纪60年代初,已到武汉大学工作的朱劭天出差到北京看望陈云,于若木让公家厨房给朱炖了半只鸡。陈云看到了,很不高兴,马上说“不吃了”,还说现在全国经济都很困难,为什么朱劭天来了就一定要加菜,弄得于若木很尴尬。陈云又和于若木说,要是不把鸡收回去,他从二楼窗户扔下去。于若木只好把鸡放在一边,最后大家真的没吃。“但他有时候也会接受朋友送的东西,比如我离开北京去武汉,给他留了在上海买的玩具小车、洋娃娃,他要了,我后来送他端砚他也要了。可鸡是公家饭堂的,他就很不高兴,非常严格。”朱劭天回忆。
-对话他严格起来很不讲情面
延安、东北,朱劭天尽管不是跟随陈云时间最长的秘书,却是陪伴他走过最艰苦时期的战友。
陈云夫妇、朱劭天夫妇总是相互照应。尤其在延安时期,生活艰苦、物资贫乏、经济环境恶劣,两人乃至两家人就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了深厚的患难情谊。
从“文革”到上世纪80年代,各种原因所致,陈云与朱劭天只是零星见过面。但只要朱劭天一去北京,便会找陈云,好几次,两人促膝长谈。
朱劭天留有陈云的字,连女儿延力也有陈云的笔墨之迹。朱劭天常提醒女儿,要好好留着,这是“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