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芳
自古以来,海峡两岸人民就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早在130我年前,就有中国大陆先民入台生息繁衍。而在这些大陆的先民中,以闽南人为数最多。
台湾原是个茺岛,本岛上住的台湾原住民,俗称为“山地人”,即现在的高山族同胞。从大陆迁移台湾的闽南等地先民,迁徙台湾后,与当地的高山族同胞一道以勤劳的双手开荒拓地,开发矿藏和其它资源,逐步建立村庄和城镇,使台湾变成一座美丽富庶的宝岛。仅从台湾的地名,就可以看出台湾与大陆尤其是闽台两岸间的渊源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大陆人迁徙台湾后,为缅怀自己的家乡,以冠友好往来 地名或冠籍地名作为自己发祥地名来纪念。闽南人对于宗亲血缘关系和同乡地缘关系,一向是比较重视的。它同所有的精美文化内涵一样,随着大陆移民的拓殖台湾步伐,能极为醒目地表现自己亲缘、地缘关系的无过于用“冠姓地名”和“冠藉地名”。因为冠姓地名,是大陆移民血缘结合的象征,而冠籍地名,是大陆移民以地缘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据台湾出版的《唐山过台湾》一书记载:台湾共有百余个姓氏,有40多个地方用姓氏命名,分布于台北、彰化、台中、台南、高雄、基隆、屏东等22个县、市,共一百多个地方。闽南有“陈林半天下”之说,仅台北市叫陈厝、林厝的地名就有九处之多。其它姓氏也不少,如卢厝、何厝、洪厝、粘厝、刘厝等。这些人以姓氏为冠姓地名的大陆移民,其中大多数是闽南人,因为从大陆移民台湾,来到人地生疏的地方,需要有同宗同族的人能够互相帮助,真诚相待。一旦邂逅相遇,只要得知彼此姓氏相同,都会无比亲情地呼为“本家”、“阿同”,或说“同同咱厝人”、“同咱兜(家乡)人”。这种传统的亲情观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宗族群体,并取大家共同的姓氏命名村落,以便代代相传。
闽南人有较浓厚的乡土观念。他们有仅用祖地的地名来给新开发的地方命名,而且还保留了家乡的民情和风俗习惯。
《唐山过台湾》一书还记载:台湾用台胞祖籍地命名的地方有一百多处。福建的地名有51处,其中多数是闽南的地名,如泉州厝、漳州厝、漳州寮、安溪寮庄、同安厝庄、南靖里、长泰里、长泰三村、诏安里、去霄厝、平和里等。彰化县以闽南地名命名的就有泉州寮、同安寮、同安宅、诏安厝、福兴村等二十多处。台湾有许多地名与闽南的地名叫法也都一样。如台中县的大甲镇有个“德化里”,是闽南德化县人初到台湾的立足之地,故以“德化县”命名。台湾连姓祖籍地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自宋代初至明清两代,就有不少连姓族人生产方式台南定居,他们把祖籍地的石仓、溪洲、双溪等村名作为他们移居台湾后的村名,就连台湾连氏祖祠堂“瞻依堂”也与江都连姓祖祠堂一样,保持了家乡的建筑风格。毫无疑问:现今,台湾居民中有一大部分人的祖籍地在闽南,他们仍然讲闽南话,生活中保留着闽南的风俗习惯。由此可见,闽台关系历史悠久,渊源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