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1年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到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26届至31届联大会议。在当时中苏尖锐对抗的情势下,乔冠华与苏联著名外交家、常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屡屡交锋,唇枪舌剑,淋漓尽致显示了他作为中国杰出外交家的风采魅力,在各国外交界一时传为美谈。马立克 让西方代表发怵的苏联外交家
1906年生于俄罗斯哈尔科夫市的马立克无疑是二次大战以后,除莫洛托夫、葛罗米柯之外苏联最杰出的外交家。这位年长乔冠华7岁的苏联首屈一指的远东问题专家,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曾先后四度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两度常驻纽约联合国总部达十余年,是“冷战”时期最让西方国家代表发怵挠耳的苏联著名外交家之一。
马立克在联合国发言素以所向披靡、锐不可挡著称,他攻势凌厉,极富辩才。第4届联大会议期间,根据中国外长周恩来1950年1月8日致电联合国声明,马立克在1月10日提议不承认国民党反动残余集团代表出席安理会资格并加以驱逐。安理会于1月10日曾讨论苏联代表关于驱蒋提案。英国代表贾德韩公开追随美国,反对苏联提案,并在1月13日投了弃权票。马立克当即拍案而起,怒斥这个貌似公正的伪善的英国佬,他措词尖刻犀利:“英国话把这种行为叫什么,最好让英国人和美国人判断。至于俄国话,这种行动就叫做两面政策、伪善政策。然而,某些国家的统治集团的这种政策,特别是英国的这种政策,并不足为奇。这个国家的统治集团早巳取得了两面神秦纳斯的臭名。”
在1950年代最初几年的安理会,马立克就是这样屡屡与美英等西方大国代表唇枪舌剑,滔滔不绝,咄咄逼人,且毋需讲稿,言词极为流畅。顺便提及,在1971年11月15日上午联合国大会上,马立克重提此事,以功臣自居,言下不胜自负。不过,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不仅中苏的“蜜月”早巳成为陈迹,连那种形式上的“团结”也在珍宝岛之役后,化为乌苏里江和阿穆尔河沿岸的血泊而泯灭了。乔冠华就是在中苏尖锐对抗、剑拔弩张时刻来到联合国的。
中国代表团 初来乍到联合国
早在1950年深秋,乔冠华作为顾问随伍修权特派代表(前外交部副部长、苏联东欧司司长,首任驻南斯拉夫大使)赴成功湖控诉美国侵略我国神圣领土台湾的罪行时,马立克就是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兼)。他俩在联合国共事6年之久。一个是初来乍到,将代表新中国一试身手;一个是梅开二度,摆出一副“大哥大”的架势,亦欲大施拳脚。于是好戏连台,乔冠华、马立克在这个世界讲坛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