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过招,交锋频仍,庶几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其中尤以1971年第26届联大关于裁军问题、 第三次印巴战争和1973年第28届联大关于中东问题讨论中的三次激烈交锋最为精彩。在1971年11月15日联合国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马立克在会议临近结束的时候,以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对中国代表团特别是乔冠华作了一番不同寻常的表白:
在1950年,我们曾得以——不是没有困难地——克服阻力,争取作出了一项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安理事会工作的决定。现在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先生,曾是那个代表团的成员,因此我们认为他对这里的工作是很有经验的。
苏联人拿腔作派,一副“老大哥”、“老前辈”的嘴脸,又巧妙地将乔冠华“开涮”了一道,尽管所言是事实,但是却让中国人感到不自在。9天后的傍晚,乔冠华在联合国会议大厅原来台湾蒋帮“代表”周书楷坐过的蓝色皮椅上就座,并发表了自伍修权在安理会讲话以来、新中国在联合国讲坛的第一篇重要讲话。在这篇重要的讲话中,乔冠华在谴责美国的同时,把棍子更重地打在苏联的头上。第二天纽约的一家报纸上刊出一幅漫画,画的是马立克和布什坐在各自的办公桌前正皱着眉头,而乔冠华却提着两桶饭倒在他俩的头上。
问题还不止于此。连(老)布什也发现,中国人只是不喜欢美国人,而对苏联人则是蔑视。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曾与(老)布什在美国国务院礼宾专家精心设计的场合见面寒暄。在联合国会议大厅的代表休息室,(老)布什故意在乔冠华、黄华进入会场的必经之地逗留,彼此“热诚而不是过分热情地”握手,自我介绍,不卑不亢。但是对于苏联人就不一样了。在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雅克·科斯久什科-莫里泽寓所举行的一次安理会五常任理事国非正式会议前——作为中国代表,黄华第一次出席这样的会议,黄华与美、英、法代表热情握手。但是当黄华在科斯久什科-莫里泽官邸客厅听到东道主介绍“这是苏联大使”时,却猛地抽回了手,转过身走开了。目睹此事的(老)布什描写了当时的情景:“马立克只好尴尬地把手伸向空中,然后又放了下来,他气得脸色红一块紫一块,最后变成了铁灰色,就好像是黄华给了他一记耳光似的。”
小规模的“接火”只是“战争”的序曲。中苏两国外交代表第一次真正交锋终于在11月24日傍晚揭开帷幕。
首度交锋 乔冠华怒斥马立克
1971年11月24日,乔冠华就联大会议正在讨论的苏联代表团关于召开世界裁军会议的建议发言。在这篇长达数千言的措词尖锐的发言中,乔冠华用最清楚的语言反对苏联的虚假建议。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代表团关于召开世界裁军会议的提议,既没有规定明确的目标,又没有提出切实的步骤。按照苏联的建议,这样的世界裁军会议势必将成为一个议论不休、不解决任何实质问题的常设俱乐部,永远谈裁军,永远搞扩军。这是不符合各国人民的愿望的,也是我们不能同意的。”乔冠华无情地剥去了那层包裹着“建议”的薄薄的虚伪外衣,他借助手势大声说出自己得出的三条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