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虽口头上对中国以日本资产作为赔偿的主张表示同情,但实际上他对东北的日本工业早就另有打算。在签订雅尔塔协议时,他对罗斯福要条件: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归苏联,并恢复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在东北的全部特权,否则他无法对人民交代苏联为什么要出兵中国东北。这是他公开说出口的出兵东北的目的。还有没说出口的目的就是把东北的日本资产全面占有、重点摧毁,然后实行垄断性的经济合作。对后一目的,是后来苏联代表在与中国国民政府进行经济合作谈判时透露出来的。
所谓全面占有,就是把东北所有日资产业宣布为红军的战利品,由红军全面接收。重点摧毁就是把最新最好最重要的机器设备拆运到苏联,满足自己的需要。剩余的部分,一分为二,中苏各占其一,双方再进行排他性的经济合作,以免第三国(美国)的势力进入东北。这三个环节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全面占有和重点摧毁。三个环节都服从于苏联国家安全的目的。
由于东北的轻重工业几乎全为日本的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满洲电业株式会社以及满铁株式会社所垄断,苏军占领东北后,首先将这几个垄断组织的头头满洲重工业会社总裁高崎建之助等日本高级经济管理人员抓起来,拘留于长春寓所,严加看管,然后从他们口中索取各种所需要的材料。让他们证明,东北某某企业是为关东军服务的,日本资本占多大比例,以便为苏军将企业攫为战利品提供“事实根据”。
把各种材料准备齐全之后,苏军当局于1945年10月24日,强迫高崎建之助“将属于满业之各种事业移交于苏联”。高崎表示,满洲国既已解散,他作为满业总裁,无权签署这样的文件。既然苏联要求移交,应由苏联下书面命令;不然,“将来中国方面必有异议”。但苏军当局拒绝下书面命令,并说中国方面,由苏联解决。高崎经不起威胁利诱,于10月29日与其他管理人员联署了以下文件:
这样,高崎等一伙为了活命,非法签署了移交文件,将由他统管的72种工业,以及150种辅助工业作为军事企业移交给红军。苏军还让高崎倒填日期,填为9月17日。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理事长平岛敏夫等也签署了同样的文件,作了同样的移交。
在逼迫高崎等人进行移交期间,苏方派出人数不等的武装“代表”对各工厂一一实行接管。辽阳橡皮公司20人,本溪钢铁公司53人,抚顺铁厂50人,轮机油厂30人,刘和矿井13人,石煤化工厂30人,卢国泰矿井30人,结莫无矿井15人,火药厂40人,机器制造厂40人,汽油厂30人,车厢厂35人,造船厂35人,制铁厂20人,电力厂35人,凸天矿井奉天橡皮公司10人,航空厂7人,造纸成衣厂2人,机器制造和车胎修理厂16人,机器制造通风机矿井14人,化学消除厂17人,电线厂7人,无线电厂14人,航空厂17人,灯泡厂14人,电池厂螺旋制造厂14人,烟草制造厂16人,兵工厂16人,轴厂3人,聂切曼托果果厂16人,洗衣厂6人,车辆装制厂6人,电汽发动机制造厂5人,造木厂电力发动机厂7人,电厂4人,瓦制厂17人,化学玻璃厂4人,改造铁厂4人,制钉厂3人,总计7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