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在我师创作《东方》,待了好长一段时间。节假日,我有时请假去师部拜望魏巍首长,他还执意留我吃饭。我一个列兵哪敢和首长一起吃饭。只记得有几次,我和师部公务员一起去邢台城里为首长买过稿纸。
长篇小说《东方》,创作的时间较长,前后跨越20年。后来“文革”,魏巍也受了冲击,被迫停笔数年,“文革”后才陆续完成。当1979年《东方》出版后,魏巍及早签名寄给了我,此时我已从连队调到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搞歌词创作。我先读为快,感到格外亲切、动人。读后曾写过一篇学习心得,发表在当时的《战友报》上。
《东方》的显著特点是,作者不仅描绘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包括主要的战役和战斗,而且巧妙地把统帅部和基层指战员联系起来,把志愿军和朝鲜军民联系起来,把前方和后方联系起来,把国外和国内联系起来,驾驭全局,精心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背景广阔,气度恢宏。为了创作这部作品,魏巍动用了他全部的生活积累。他不仅三次入朝采访,还先后深入冀中农村和北京长辛店二七车辆厂调查研究和挂职锻炼。人们读后不禁掩卷惊叹:这本书里有多少令人喜欢、令人景仰、使人深思、使人怀念的英雄、优秀人物啊!著名作家丁玲在《我读东方——给一个文学青年的信》中写道:“……《东方》是一部史诗性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从《东方》的七十几万字里,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是比较清楚的,对约二十来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其个性也是比较分明的。作家花了很大的精力科学地组织起这部长篇,笔力始终不懈,感情贯穿到底。这在只有一般文学基础,刚刚开始写作的人是难以达到的,即使与魏巍同时代、功夫较深、有成就的作家也不是随便能够达到或超过的。”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首届人民文学奖。
《地球的红飘带》描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艺术地再现这个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魏巍不满足于他数十年的军旅生活,除进行大量采访外,曾先后两次沿着长征路线深入考察。这时我被调到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工作,知道他1983年踏访长征路脚崴伤后,拄着双拐继续探访当年红军走过的栈桥。他是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编织《地球的红飘带》的,这为我们年轻的部队作家树立了楷模和榜样。这部长篇小说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从湘江战役写起,中经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与四方面军会师、过草地、巧夺腊子口,直到哈达铺整编,差不多反映了长征的全过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其间描写沿途战斗的激烈和残酷,自然环境的严峻和险恶,革命领袖的睿智和胆略,红军战士的忠贞和无畏,党内斗争的尖锐和复杂,敌人营垒的凶狠和倾轧,无不历历在目,真实感人。尤其可贵的是,小说众多的人物,包括我党我军的高层领导人和普通指战员,国民党的最高统帅和地方军阀,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聂荣臻在“序《地球的红飘带》”中写道:“读完全书,我仿佛又进行了一次长征……作品中出现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王稼祥、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等的形象,写得很像、很活。这些都是我非常熟悉的领导和战友,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获人生路标奖及人民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