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刷博物馆有一件独家收藏的文物,十分珍贵,迄今为止尚未见同样的实物,这就是清顺治元年安民告示《大清国摄政王令旨》。该告示版心高50.2厘米,长167.6厘米,每行18字,全文共685字,由一整块木雕版一次刷印而成,纸张未见拼接,为已考


1644年五月初二,多尔衮统军进入北京,入居紫禁城内的武英殿,实现了多年以来入主中原的宏愿。此时聪睿的多尔衮决心重振北京。受清廷大学士范文程的影响,他对全体臣民宣布,大清建立后要安定民心,建立全国统一政权,实行一系列措施,要贴安民告示,开仓放粮,要安抚地主。七月初八提出了“自今以往,嘉与维新”的建国方略,这就是此安民告示的由来。在这件安民告示的末行中标注:“顺治元年七月初八日”,即是此令的颁布日,但并非民间真正的发布日期,直到七月十七日,才在京内外统一张榜贴示。从旨令的颁布到雕刻、印刷、运送共用了九天的时间,应该是动用了明代司礼监经厂的技术力量印制而成。因为明代中后期的政府出版印刷机构主要是司礼监经厂。而清代的官方印刷机构武英殿造办处是直到到1680年才由康熙皇帝颁旨设立的。据故宫博物院史料:“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另据《中华印刷通史》第六章“清代的政府刻书,初期主要集中在内府……顺治十三年刻印的《内则衍义》……显然同是明代经厂刻书工匠所承办”。所以推论该告示为借用明经厂的技术力量刻印而成的。
其内容为:“谕官吏军民人等知道:予闻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养民之道,必省刑罚,薄税敛,然后风俗醇而民生遂……前朝鲜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更有召买粮料,名为当官平市,实则计亩加征,初议准作正粮,继而不肯销算……予哀尔百姓困穷,……为尔下民请命,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各该抚按,即行所属各道府州县军卫衙门,大张榜示,晓谕通知,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
这便是多尔衮为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提出的“嘉与维新”。主要内容是:“第一,省刑罚。凡是五月二日(多尔衮进京日)以前,不论京内外,事无大小,已觉未发觉及已结正未结正之刑狱,悉予宥免。同时禁止违谕兴讼者。第二,薄赋税。自顺治元年为始,除正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同时禁止官吏朦胧混征暗派。第三,惩贪官。如发现贪官污吏加耗受贿等事,朝闻夕奏,予以严惩。第四,禁扰民。凡役使归顺人民及占据市行与民争利者,都经迅速改正。第五,禁投充。新附军民中凡力能自赡者,均各安本业,不准令其投充为奴。”大清帝国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有清一代,田赋基本上没有加派,实奠基于此,这一利国利民的制度的确立和坚持,稳定了清初的局势,其珍贵可见一斑。另外由于安民告示通常体积大,而且张贴于室外风吹日晒又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无人敢揭而藏之,因此能保存到今天者十分罕见。此藏品基本保存较好(有两处水渍,无虫蛀,略有破损),是我们研究明清交替时期的-以及大型印刷品的雕刻、印刷和纸料等内容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