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全一套电影刊物,即使是当代的电影出版物,亦非一件手到擒来的容易事,更何况是半个世纪前的旧货色。寒舍所藏,多为断章残篇,七零八落,缺头少尾,正因如此,能够收蓄全份38期的《电影杂志》,实在堪称幸事,1997年嘉德拍卖公司上拍全套《电影》杂志,以7200元成交。《电影杂志》1947年10月1日在上海创刊,创刊号封面影星秦怡,正是她风姿绰约的年代。1949年4月16日停刊,此时,解放大军已逼近大上海,一个多月后上海解放。
1947-1949年这三年,诞生了不少优秀的影片,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演员,《电影

秦怡(创刊号)、卢碧(第4期)、周璇(第6期)、李丽华(第9期“春节特大号”)、白杨(第13期),欧阳莎菲(第16期)、陈娟娟

咱们的明星只占13期(白杨占了2期),仅及38期的三分之一,由此亦可看到好莱坞电影势力之大市场份额之大。只有一点是共同的,占封面的好莱坞明星也是清一色的女性。电影刊物的封面,女子占绝对的压倒优势,这一情形,自有电影期刊以来到今天,一直如此。
不单是封面,里面的内容亦是中外对半,通常的情形是左半面是报道中国的右半面是好莱坞的,更有甚者,是中外掺和在一起,你眼睛正视着白杨和陶金,余光也就瞄到了泰隆鲍华和琼克劳馥;蒋君超为丧妻(白璐)正悲旁边的图片却是“结婚八十二天就离婚的——琼海佛和吉密席杜”。也许,正是通过这样的视觉交错,我们才能感受到上海确实是座接受外来文化最迅速的大都市,它接受美国电影的速度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甚至更快更品种繁多。
我最满意的是《电影杂志》里面的“影人采访”栏目,一期采访一位或几位,图文并茂,有对影星的问话,也有对影星起居饮食的描述,照片现场感很棒,一篇采访甚至多达八九幅的图片,且多为家居照片,不是我们现在那种很正式很做作的“访谈”。这些采访记真实地再现了明星生活较真实的一面,使后来的读者捕捉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几小时。采访者的问话也颇有趣——“我想起来了,你(周璇)有什么绰号吗?”“你看,问得多有趣!告诉你(记者)也没关系,以前人家叫我‘小老头子’呢!”
采访的对象有时是单身的影星,有时是新婚不久的夫妻明星,对昔日影人家庭内幕感兴趣者,完全可以感到满足。影星也是普通人,他们的沧桑人生历程,使得一本薄薄的影刊顿时凝重起来,读着读着,不禁悲从中来,情不能已。“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怎么会产生这样一种异感?繁华已去,收拾不来,添酒回灯时,都有历史的丽影浮动,莫道是看尽了浮世起落,独自唏嘘徘徊,流连不去。
我又统计了一下《电影杂志》中的采访记,计有:周璇、童芷苓、张瑞芳、莎莉、傅惠

曾经的繁星满天,到如今,月落星稀,他们中的许多位,已经去到另一个世界,与我们同在的也已经都是霜满天的老奶奶、老爷爷了,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已经变为一种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