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舍那佛千佛座铜造像,由坐佛与千佛座两部分组成,通高2.06米。坐佛头戴五佛冠,螺发,面丰圆,双目下垂,眉间白毫,原嵌宝珠已佚。大耳垂肩,耳垂饰云托法轮。冠侧宝缯顺肩而下,上饰化佛与折枝莲花。颈部三道。身着通肩莲花方格纹袈裟,袒胸,乳间饰“万”字。双肩弯曲,掌心上仰,
十指微伸。裙衣束腹结带。结跏趺坐,跣足。衣裙下摆衣褶左右分开似八字覆盖台面。足心、手心饰有法轮。袈裟衣领、袖口饰莲花卷叶纹,内衣饰莲花勾云纹。佛体鎏金,现已多有脱落。胸背有四处长方形修补痕、系铜像铸成后修补沙眼的痕迹。坐佛高110、宽70、底径77厘米。千佛座筒状,近底内收,圈足外撇,子母口,座体内空。座表满饰仰莲化佛,每层50佛,计20层,满千佛之数。座高96、口径84,底径67厘米。造像比例适度,神态庄严肃穆,衣纹自然流畅,有一定重量感。该像定名为卢舍那佛。卢舍那佛是梵文音译,又作流舍那,意“净满”,即一切妄想彻底根除,智慧究竟圆满之意。根据佛教教理,释迦牟尼佛有三种不同的身,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合称“三身佛”。三身佛以组像的方式供奉于寺院内的大雄宝殿上,如按中国佛教天台宗说法建造的平遥双林寺的大雄宝殿上,供奉着三尊佛,正中法身毗卢遮那佛,左边报身卢舍那佛,右边应身释迦牟尼佛。三身佛中也有单独供奉卢舍那佛的,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的主尊像卢舍那大佛,据说就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报身像。
该铜像头戴戴五佛冠,五佛冠又称毗卢遮那冠,因毗卢遮那佛造像多戴此冠而得名,如北京法源寺的毗卢佛铜造像等。从此看该像似乎应定名为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法身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两者相似。然而在形式上又如何区分呢?作为报身的卢舍那佛造像的须弥座
形式十分殊特,据佛经《梵网经》卷下所述:“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一叶莲瓣表法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华藏世界。该像莲座满布千叶莲瓣,每叶莲瓣有一释迦牟尼化佛,此即千叶千佛绕卢舍那,坐此座之佛,应为卢舍那如来。有关造像的时代,据当时的调查资料,铜像原供奉于长治市郊秦家庄村的千佛寺内,寺内大殿门礅石题记记载,该寺创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2年),现寺内仅存单檐悬山顶正殿三间,余殿已毁。铜像1960年被长治博物馆收藏,同时入藏的还有二尊一同供奉于该寺,高110厘米左右的元代观世音菩萨铜造像。因此该佛像年代下限不低于明代。
长治地区宋代为潞州,一度又称隆德府,隆德军。金代沿袭宋制也称潞州,州治在今长治市。宋金时期长治属宋金管辖,不在辽朝管辖范围之内,从同时入藏的三尊铜造像的时代推定,造像要早于建寺。推测可能是千佛寺建成以后,该寺僧人从他方迎请回来供奉的三尊铜造像。卢舍那佛铜造像通高2.06米,重约千斤,如此之大的铜造像,在长治地区还十分少见。
(2006年4月12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