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华(1832~1911年),字作英,原名成。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清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因出身贫贱,幼为庙祝,但刻苦自学,早年即擅诗、书、画三绝。同治二年妻女病故后,遂离家浪迹于宁波、台州、温州、杭州、上海等地。光绪七年1881年,东渡日本,书画颇受日人推重
。光绪二十年1894定居上海,以书画自娱。曾发起组织豫园书画善会和上海书画研究会,为清末上海地区的重要画家,后人将他和任颐、虚谷、吴昌硕并称为“海上四杰”。蒲华擅草书,自谓效吕洞宾、白玉蟾,笔意奔放,虽粗头乱服,但韵味十足。早年花卉师周闲,后宗陈淳、徐渭,笔意在青藤、白阳之间。画竹受苏东坡、文征明影响,后移其书法于绘画之中。其水墨山水,潇湘烟雨,得之自然。水草荷花,叶若风雨,气势十足。其墨竹山石,尤为所长。他一生画了大量的墨竹图,和高风亮节的苍竹结下深情,借画竹来抒发自己的人品和气节,故而其艺术水平较高。其所作墨竹图或大或小,大到丈余巨幅,石,点苔于山石间以求波澜变化,画谚云:“画不点苔,山无生气。”使山势顿显崎岖突兀。该图以草书之法写竹,淡墨写竿,浓墨写叶,老竹新枝,皆酣畅淋漓,浑然天成。其出枝,布叶,不拘于法,洒脱自然。竹叶用笔轻提重按,十分自然,叶之正侧向背,顾盼俯仰,神气十足。画上题诗云:“山斋雨过漫焚香,几净窗明竹椅凉,午睡起来无别事,自磨新墨写潇湘。”其旷达乐观和青翠欲滴的生态环境跃然纸上,给人以说不尽的艺术享受。落款为:“戊戌秋中,碧澄五兄大人属属正,作英蒲华。”钤“作英”朱文印。戊戌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时年蒲华66岁,正值艺术上巅峰时期。
古往今来,以画竹著称的画家很多。如郑板桥的竹,似迎风飘舞,一派潇洒。而蒲华的竹,水墨淋漓,青翠欲滴,给人以滴得出水的感觉。这幅画虽保存了一百多年,但至今仍有湿润清新之感。因此,该图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蒲华力作。
(2006年8月16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