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有些帝王在某一行业有独特的造诣和天赋,但他作为国君却治国无能,昏庸腐败,宋徽宗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统治北宋王朝长达25年的时间内,党争激烈,*黑暗,他在生活上荒*无度,岁岁选美女,出宫女,动辄数十人,乃至数百人。政和元年(1111年)设西域据田所,搜刮民脂民膏,致使民不聊生,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相继爆发了宋江、方腊等领导的农民起义。与此同时,金、辽起于北方,不断挥军南下,侵扰百姓。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灭辽后又一次分道南侵,燕山守将降敌,太原陷入重围,都城汴京乱作一团,宋徽宗在荒乱恐惧中将皇位让给其子赵桓。两年后的靖康二年四月,宋徽宗和钦宗父子二人及后妃、诸王、公主、匠人等3000余人做了金兵的俘虏,北宋就这样灭亡了。直到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宋徽宗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绍兴十二年(1142年)又迁葬在会稽(今浙江绍兴)。
宋徽宗崇奉道教,延揽道士,访求仙经,大兴宫观。政和七年(1117年),又建筑艮岳(又称万岁山,以在城的艮方即东北隅故名),又在宣和元年(1119年)的八月十日,宋徽宗御笔《神霄玉清万寿宫诏》书,诏书说“自京师始,以致崇极,以示训化”,令京师神霄宫刻碑永记,并以刻碑拓样颁赐天下。远在万里之遥的海南岛上的天庆观也据其拓样摹勒立石,树立在琼州府(时称琼管安抚司)北郊的万寿宫内(据说这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两通《神霄玉清清万寿宫诏》碑之一,另一通现存福建省蒲田市元妙观三清殿内,以下简称《诏》碑)。
海南岛上的这通《诏》碑原立在琼州府城的天庆观内,元初改称玄妙观,明更名为玉皇庙,清初玉皇庙倒塌。但这通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几经迁移,至1983年移立于五公祠内,1994年被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同五公祠一起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碑高2.55米,宽1.3米,厚0.29米,正面光平如镜,背面保留开凿时的原貌。碑文竖行,16行,366字,瘦金体,无标点符号,右行“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御制御书”,正文主要阐述了宋徽宗崇信道教的缘由,碑文说:“朕之所以隆振道教,帝君之所以眷命孚佑者,自帝皇以远,数千年绝道之后,乃复见于今日,可谓盛矣!岂天之将兴斯文以遗朕?而吾民之幸,适见迁于今日耶?布告天下,其谕朕意毋忽,仍令京师神霄玉清万寿宫刻诏于碑,以碑本赐天下,如大中祥符故事,摹勒立石
,以垂无穷。宣和元年八月十二日奉圣旨立石。”在正文的左边花纹格内刻有“保和殿直学士朝清大夫提举上清宝录宫编”,右边有“通侍大夫、保康军承宣使直类御笔,兼礼制局详议官校正,内经同详定官、赐紫金鱼袋,臣蔡修奉圣旨题额”。可能因为碑的正面乃是皇帝的圣旨,而其他的官员只有刻在不显眼的地方。能够说明这通碑的珍贵价值的还不止这些。宋代的碑左右两边大都阴刻回纹或其他的吉祥如意图案,而该碑的四周不仅刻有精雕细琢的连续回纹,还在回纹的上面雕刻着共十八条青龙,布满四周,其中上下各两龙首相对,左右两边的各七条龙皆龙首向上,其尊贵与威严可见一斑。
宋徽宗御此诏书时已年37岁,登上皇帝的宝座也有19个年头,所以,此时应是他的书法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较之他十三岁时赐给童贯的楷书《千字文》和他的大观二年(1108年)27岁时的《大观圣作之碑》,更多能体味“瘦金体”的书法艺术。有书法家评价他的“瘦金体字”体势劲瘦,峻拔清健,轻逸飘宕,霞展云舒”。还有说他的字体“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下收尾多带点,撇出如匕首,捺笔似切刀,字多用外拓法,运笔如画兰竹,挺劲犀利而不失清秀,笔喜轻落重收,书呈瘦而无枯槁之感,结体采用相向法,颇富韵味”。也有人说他的瘦金体“瘦硬通神,有如切玉”。历代的书法喜爱者都对宋徽宗在“瘦金体”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无不推崇备至,称赞有加,如不能亲眼目睹,细细品味,很难掌握其中奥妙。
(2006年8月16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