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 P-39“飞蛇”战斗机(24)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XP-63 Kingcobra

-End- Heavy Gun二战中的重型航炮作者:Luke

初期发展

1930 年代中期,RAF(英国皇家空军)的空战研究得出结论:单发两磅重的炮弹就可以给大部分的飞机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一指导思想导致了

1938 年的 Vickers S 型 40 毫米航炮的产生,这种航炮是基于 COW

高射炮的设计经验,但炮弹来自海军的两磅重的高射炮弹。需要强调的是,这不同于威力更大的陆军的两磅反坦克弹或

40 毫米的布福斯(Bofors)高射炮弹。罗尔斯·罗伊斯(R-R)也生产了重型航炮,使用相同的炮弹,但因性能低下,RAF

并没有使用。

最初的计划是使用更大的炮弹,配合测距仪和预警设备,使轰炸机能在远距离与战斗机交火。为此,威灵顿轰炸机改装了炮塔。但当改装完成时,战争的需要使得计划发生了改变,S

型航炮被用在了别的领域。

二战期间

二战初期法国的战败使得对坦克的攻击变得日益重要,因为轰炸机不能实现精确攻击,所以

S 型航炮成了不错的选择。因为飞机在攻击地面目标时,一般在很近的距离开火,所以它的相对低的发射速率仍可接受。为此还开发了特殊的炮弹:能在

400 码外击穿 2 英寸装甲板的穿甲弹(虽然通常的攻击距离是 150

码),之后于 1942 开发的 3 磅炮弹使穿甲厚度提高了 9%。

第一頁    上一頁    第24頁/共33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