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王前程 著
出 版 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 200000版次: 1页数: 234印刷时间: 2007/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223606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所包融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本书力求从文化史角度去追本溯源,以期能较全面深入地揭示出这部名著所孕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
目录
第一章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第一节 不可轻易否定罗贯中的著作权
第二节 罗贯中的籍贯及其行踪问题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书名和原作问题
第四节 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与罗贯中的杰出贡献
第五节 《三国演义》塑造艺术形象的成就不可低估
第二章 图王争霸与英雄才略
第一节 多行不义必自毙——董卓、袁术的祸国殃民
第二节 威猛未必真豪杰——吕布、袁绍的平庸卑下
第三节 虎视天下多良谋——曹操、刘备、孙权的雄才大略
第四节 争奇斗艳各显能——曹操、刘备、孙权的不同风貌
第三章 《三国演义》与古代将相文化
第一节 《三国演义》与古代贤相良将模式
第二节 诸葛亮形象与古代士文化
第三节 关羽形象与关公文化
第四节 张飞形象与古代市民文化
第四章 《三国演义》与古代兵家文化
第一节 《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的战争理念
第二节 《三国演义》与古代战争谋略
第三节 《三国演义》与荆州争夺战
第四节 三国龙虎争雄地,后人讹误几时休——赤壁古战
场考辨
第五章 《三国演义》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节 关于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三国演义》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第三节 《三国演义》与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亮剑精神
第四节 《三国演义》与并肩作战、争取胜利的团队精神
第五节 《三国演义》与忧时悯人、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后 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第一节 不可轻易否定罗贯中的著作权
《三国演义》是公认的我国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它究竟成书于何时?其作者是谁?明清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八十年前即20世纪20年代前期,北京大学新潮社出版了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鲁迅综合了各方面的材料之后将《三国演义》成书的年代断为“元末明初”,作者为元明间人罗贯中。接着不久,郑振铎先生在《青年界》上发表了《罗贯中及其著作》等文章,亦肯定元末明初的杂剧家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写定者。自此,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界普遍认同这一观点,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似成定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三国演义》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对小说的成书年代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了五种不同的意见:(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以周邮先生为代表;(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以章培恒、袁世硕等先生为代表;(3)“成书于元末”说,以陈铁民、周兆新等先生为代表;(4)“成书于明初”说,以欧阳健、任昭坤等先生为代表;(5)“成书于明中叶”说,以张国光、李伟实、张志和等先生为代表。由于在成书年代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因而元明问人罗贯中作《三国演义》的结论就自然会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和否定。而质疑、否定罗贯中著作权的则主要是持“成书于明中叶”说的学者。
一、否定罗贯中作《三国演义》的理由主要有哪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