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与“不隔”的循环:钱锺书“化境”论的再阐释(译学新论丛书4)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于德英著
出 版 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8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3274680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专业的学术论文著作。作者以钱锺书先生的治学、著述及翻译成就为依据,从翻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切入,以钱先生译学中的精辟论断“化境论”为核心论断展开论述,剖析了文学文本生成中作者、译者及文本的多重复杂关系及相关因素。批评了译学研究中存在的译者从属于作者的“主仆”关系说,指出译者在翻译创造过程中完成的最高境界“化境”应是:译者不仅能够传达原作的真髓,而且能使原作就此获得再生。从此意义上讲,原作者与译者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的。就此,钱先生的“化境论”在作者的阐释下内涵更加丰富,视角更具现代意义。这部著作立论扎实,分析详尽,可资专业理论研究人员参阅、借鉴。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通人”钱锺书的生平、主要著作与翻译成就简介
第二节 钱锤书翻译思想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第二章 “化境”论溯源
第一节 “化境”论的哲学美学渊源
第二节 “化境”论提出的译论背景
2.2.1 “化境”论与“译即通”、“失本成译”
2.2.2 “化境”论与“信、达、雅”
2.2.3 “化境”论与文学翻译“神韵”、“气韵”、“神似”论
第三节 “化境”论与“打通”思想
2.3.1 钱锺书“打通”思想的背景与基本内涵
2.3.2 “化境”论与“打通”:在异同间寻求不隔
第三章 文学翻译的起点:文学文本的生成
第一节 多义性、隐喻性的诗意语言观:文学文本意义的开放性
第二节 作者与文学文本:作者意图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文学文本生成的互文性特征:原作和作者权威的消解
第四节 文学文本与世界:想象造境与文本的自足性
第五节 钱锺书文学文本生成观对“化境”论翻译观的启示
第四章 文学翻译的过程:诗意跨越时空之旅
第一节 文学翻译过程概述
第二节 钱锺书的文本理解观:居中阐释
4.2.1 “阐释的循环”在西方:主客对立中多样化阐释的可能
4.2.2 中国的阐释传统:居中性
4.2.3 钱锺书“阐释的循环”:探求文本之“志”与阐释的多样化
4.2.4 文学文本的阐释:义主于一而亦可游移
第三节 文学翻译的过程:主体问性关系中的审美创造
4.3.1 “理想”阐释者/译者的历史性视域
4.3.2 “人心之通天”:他我交融的主体间性对话与审美创造
4.3.3 主体间性翻译过程论中的翻译策略:厥中
第五章 译文的生命
第一节 “讹”“化”相生与译文的生命
5.1.1 “化境”论:“讹”“化”相生
5.1.2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讹”:译文生命的诞生
5.1.2.1 “讹”之于文学文本的理解:一切理解都是“误解”
5.1.2.2 “讹”之于译文的生成:另一种形式的写作
5.1.3 译文与原文:二元对立关系的消解
第二节 译文作为“媒”与“诱”:通往与原文“不隔”的途中
第三节 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的游历
第六章 结论:“化境”论的当代意义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中西思维方式与西方哲学的诗化转向
第二节 “化境”论与西方译论的对话
6.2.1 “象思维”视域中的中国译论特征
6.2.2 “化境”论与西方译论:诗与思的对话
6.2.2.1 “化境”论之动态的、整体的、和谐的圆融性特征
6.2.2.2 西方译论形态之分割的、对抗的线性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包含着对人和人的生存际遇的深切关怀。翻译家研究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趣在于以人为本,通过历时性的古今融合和共时性的中外参照,探索翻译思想的演变,促进翻译理论的现代阐发,从而为翻译研究、文化研究和人文研究提供新的模式和路向。本书选题属于翻译思想史中的翻译家翻译思想研究。本书聚焦钱锺书的翻译思想,试图重新阐释钱锺书的“化境”论。钱锺书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学者、作家,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等领域成就斐然,其翻译思想亦丰富深邃。
本章介绍钱锺书的生平、主要著作与翻译成就,考察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交待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一节“通人”钱锺书的生平、主要著作与翻译成就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