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杂忆
分類: 图书,传记,学者,
作者: 钱存训 著
出 版 社: 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230000版次: 1页数: 332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07993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钱先生研究中国书史,其成就举世无人能出其右。……中国文化中的载体,亦即文字与书籍,其发展过程,因为钱先生数十年研究的积累,有了详尽而清晰的记录。
在他独立经营下,芝加哥大学的东亚图书馆,逐步发展为世界知名的汉学研究中心……在发展东亚图书馆事业及训练东亚图书馆学专家两方面,钱先生创立了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制度,当可称为传世的教育事功。
——许倬云
内容简介
相较于前辈留学海外的学者,钱存训教授的机遇与他人不同。他在偶然的因缘下抵达美国,开始其工读岁月,继而参加教学和学术研究,成绩卓著。自1950年以来,美国逐渐成为区域研究及汉学研究的重镇,钱教授首先扩建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奠定其东亚研究中心的地位。在教学及研究中,对汉字的特色、书籍和各种文字记录的载体、造纸印刷等的传播与演进,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做出开创性的研究与定论。钱教授于本书中回忆毕生治学之路,于开拓思想、兼容中西文化的历程中,和国际学者相互切磋,贡献良多。附录中并收入家世渊源、家人小传、访问报道、著述评论及诸位师友怀念等文,恰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的缩影。
在本书中,钱存训教授回忆了毕生治学之路,于开拓思想、兼容中西文化的历程中,和国际学者相互切磋,贡献良多。附录中并收入家世渊源、家人小传、访问报道、著述评论及诸位师友怀念等文,恰是中美两国近代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的缩影。
作者简介
铁存训,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县。南京金陵大学(现为南京大学)文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博士。曾任北京图书馆南京及上海办事处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明学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教授、远东图书馆馆长、夏威夷大学访问教授。现任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学系荣誉教授、东亚图书馆荣誉馆长、英国李约瑟科技史研究所荣誉研究员、中国国家图书馆顾问、中国出版服务公司董事长。编著有中、英、日、韩文本《书于竹帛》、《中国古代书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及《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英文本《中国书目解题汇编》、《古代中国论文集》、《区域研究与图书馆》,及中文本《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中美书缘》、《东西文化交流论丛》等专书十余种,以及有关中国书史、造纸印刷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图书目录学等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许倬云序
吴格题诗
前言
第一章 国内经历
一 家庭背景
二 国内教育
三 交大五年
四 北图十年
五 善本运美
六 居易以俟
第二章 定居芝城
一 交换学者
二 永久居留
三 安居乐业
四 美国生活
五 工余活动
第三章 工读十年
一 芝大简介
二 图书馆学
三 主修课程
四 学习成就
五 译书统计
六 博士论文
第四章 坐拥书城
一 建馆经过
二 善本特藏
三 采访禁运
四 工作人事
五 总结回思
第五章 教研一得
一 东方语文
二 汉学入门
三 访夏威夷
四 著述研究
第六章 退而未休
一 访问日本
二 重踏故土
三 初访台湾
四 再访欧洲
五 出版服务
六 著作出版
七 接受荣誉
附录一 家世渊源
一 钱姓原始
二 钱氏家训
三 泰州县志
四 旧事摭拾
五 老宅余韵
六 家人小传
附录二 先德遗墨
一 刘鳞生题词
二 江南乡试刻石
三 钱桂森手迹
四 钱桂森著述
五 钱锡彤(屺思)书画
六 钱慰贞(斡庭)书法
附录三 作者生平
一 钱存训资料
二 书海耕耘乐不疲:钱存训教授小传(周原)
三 松龄添岁月,鹤算纪春秋(汪雁秋)
四 华人精英录:访钱存训教授(宗鹰)
五 访钱存训教授谈中国书籍史之研究及治学方法(张宝三)
六 抱简劬书、后学楷模:访钱存训先生(张志强)
附录四 著述评论
一 《书于竹帛》写作缘起
二 《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自叙
三 《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新版说明
四 《中美书缘》前言
五 钱存训教授的著述(潘铭巢)
六 钱存训先生著述的国际评论(别立谦)
附录五 师友怀念
一 美国汉学家顾立雅教授
二 中国科技史大师李约瑟博士
三 董作宾先生访美记略
四 袁同礼馆长与国际文化交流
五 吴光清博士生平概述
六 怀念顾廷龙先生
附录六 福杯满溢(许文锦)
一 福杯满溢
二 永恒的爱
三 爱是舍己
四 我的见证
五 金色年华
六 受洗经过
附记
编后致谢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国内经历
我的前半生遭逢中国社会从传统转型到现代的一个大时代:国家伤乱,外侮频仍,传统家庭制度崩溃,社会价值重新定义,正是由我这一代亲身体验。我出生在民国前一年(阴历己酉年十二月初一日,阳历一九一。年一月十一日;由于出国时护照所填是一九○九年十二月一日,因此成为我的法定出生年月日),正是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前夕。不久便是军阀割据、内战连年、政治混乱、列强环视、国家濒临灭亡的时代。我的青年便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黑暗而前途茫茫的环境中长成。
一 家庭背景
我的家庭是社会上一般人所称颂的“书香世家”,美国人所羡慕的“帝王后裔”。所谓“帝王后裔”,缘自钱氏宗谱中的始祖是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八五二-九三四)。据说他文武双全,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富庶地区。到了雷峰塔刻经的第五代钱俶归附赵宋,钱氏统治了这一地区将近一百年(见“附录一”),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和平统一的楷模,至今为人称颂。这是“百家姓”中赵、钱、孙、李排行的由来,也是杭州西湖及其他各地供奉钱王祠的原因。据说蒙古灭宋后,钱氏无人在元朝宫廷供职;其后钱氏遍布各地,人才辈出。这些传说是我从小所受到爱国、爱家教育的启蒙。
至于“书香世家”,因为我的曾祖父钱桂森(字犀庵,一八二七—一八九九)是道光三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安徽省学政及湖广贵浙等省的主考官,民国初年的许多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等都是出自他的门下。与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为至交,著有《一松轩诗稿》《段注说文考》等书。曾祖的先世原籍河南,移居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县志有传。他居官清廉,不置恒产,对地方事务也多有贡献。因此我家故宅所在的泰州城北篮子行大街(现海陵北路),一直被称为“钱大人街”,故宅现在已由泰州市政府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见“附录一”之五)。
祖父钱锡彤(字屺思),荫生,精书画;伯祖锡恒(字子久),著有《论史文略》一卷,早故;叔祖锡爵,光绪十五年进士。父亲钱慰贞(字斡庭,一八八三—一九三三)是独生子,两房兼祧,中年学佛,法名诚善,主编佛学杂志《海潮音》,是太虚上人的入室弟子。因为不事生产,家道中落;有名的钱氏“教经堂”藏书,到我这一代已经化为乌有。母亲许篆诗(一八八四-一九七○)是杭州世家的美女,也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主持家务,抚育和教养我们这一辈的子女成人。
我们有兄弟五人(典、谟、训、诰、学),姊妹三人(淑、慎、柔),都是存字排行,为钱氏第三十五代。因得亲友之助,先后到外地求学或工作,也都各有成就。大哥是第一届高等考试的第一名,曾任外交部人事科科长、驻英大使馆一等秘书和文化参赞、驻印度大使馆代办和代理大使;二哥和四弟分别是中国银行天津和贵阳的副经理和经理;五弟为当年的学运领袖,留欧多年,曾任国际学联副主席和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代表团的成员。大姐嫁王家楼地主王长侯,抗战期间接待全家十多口避难;二妹嫁外交官李琴,常住菲律宾、澳洲和印度,早故;三妹是北大微生物学教授兼微生物教研室主任;妹夫邢其毅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化学博士,北大化学系教授兼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最早发明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领导人(各人简历见“附录一”之六)。
我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一般朋友都叫我“钱老三”。因为从我这一辈开始,各人都先后离开故土到外地求学和工作,最后父母也背井离乡,跟随子女移居他处,先后寄居南京、上海、贵阳、天津和北京。海陵钱氏一家就此分散,而我这一代正是亲身经历大家庭崩溃的见证人。
二 国内教育
我最早从私塾启蒙,后入泰县第二高等小学就读,一九二二年考入淮东中学(现泰州中学,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是五九级校友),一九二六年毕业。我的青年时期,先逢五卅惨案,接着就是北伐、日本侵略满洲,开始叫嚷“打倒帝国主义”的大时代。因此我从中学时期便接触到革命的意识。我参加一个名为“青年学社,’的爱国团体,并担任机关刊物《青年旬刊》的主编,由于鼓吹革命,为军阀孙传芳驻泰州的部队所逮捕;同时被捕的淮东中学校长袁祖成惨被杀害。我幸得家中的援救,向亲友告贷筹得了六十块银元向一位军官贿赂,因此获得释放,但是不能留在泰州。
从此家乡不能立足,于是父亲将我送去南京,由在金陵大学读书的大哥教管。那时我无钱入学,同时热心革命,因此立即参加第八集团军冯玉祥部队的政治部工作,随军北伐,沿津浦路一直到达北平,驻扎在恭王府的一所豪华大厦内,不久移住天津附近的杨柳青,从事宣传工作。冯是著名的基督将军,每餐之前,全体工作人员必须起立,歌唱“这些饮食,人民供给;一饭一粥,来处不易”的谢饭歌词。
不久大哥毕业,任金陵大学注册部主任。一九二七年夏季他把我召回南京在金大读书,由他担负我的学费;同时为我安排在附近的金陵女子大学(后改称女子学院)图书馆工作,赚取每小时两毛五分的工资,作为生活费用。在这一所完全女性大学,我工作勤慎,操守严格。不久两位女馆长余舜芝(何廉夫人)及张肖松博士先后出国,吴贻芳校长特派我代理馆长,因此大学毕业延迟了一年。可是这一年的行政经验,对我后来的工作却很有帮助;不仅学习写作公文、管理人事,同时主持会议、用英语发言、了解开会规则,也都是从那时的经验和学习所得。
我在金女大工作期间,吴校长特别允许我在该校选课,作为金大的学分。因此我曾选读缪凤林的“中国通史”和曾虚白的“翻译学”,并旁听刘麟生所授“中国文学史”,因此相交成为挚友。缪先生用“通鉴纲目”的方式自编讲义,照本宣读,十分枯燥;但我对翻译的兴趣却很浓厚。当时在课室作业所译罗素的《东西快乐观念之歧异》(见Bertrand Russell,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New York,1930)和欧策德的《中国以抵制外货为对外武器》 (见Dorothy J.Orchard,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FarEast,New York,1930)两篇论文,曾先后在当时风行的《世界杂志》及《时事月报》发表,成为我译作的开端。
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原是美国教会在华创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当我入学时,国民政府修订“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因此陈裕光博士是当时的校长,美国人任教务长,拥有实际上的权力。我在金大主修历史,副修图书馆学。曾选习贝德士(Dr.M.S.Bates)的“欧洲史”“俄国史”“印度史”“日本史”,陈恭禄的“中国近百年史”,刘继宣的“中日交通史”;必修的国文由胡翔冬讲授,英文是李玛莉所教,数理是吴汝麟及魏学仁所授;另外,我也曾选读胡光炜(小石)的“中国文字学”,方东美的“哲学”,刘崇本的“政治学”,吴景超和史密斯(Dr.Louis S.C.Smythe)的“社会学”“人口学”“社会调查”,刘国钧的“书史学”,李小缘和陈长伟的图书馆学等课程。图书和历史二者的结合,对我一生的工作和研究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后来我能终身“坐拥书城”,以及进修、教学、研究和写作,一直环绕在“书史”这一主题,也都和我在大学时代所修习的课程有关。
那时国内的图书馆学专业,金大是最早开设这一类课程的大学。从一九一三年开始,由图书馆馆长克乃文(Harry Clemens)讲授,他原是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图书馆参考部主任,训练了一批中国早期的专业人员。一九二七年正式设立图书馆学系,属文理科,我是设系后第一届的学生。当时的教授有刘国钧、李小缘、万国鼎、陈长伟、蒋一前等人。刘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李是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学院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其他都是金大出身,各有专长。
我在大学的成绩文史平平,数理最差,而图书馆学的功课却特别优异;课堂作业所写的一篇《图书馆与学术研究》,曾被选刊在《金陵大学文学院院刊》第一卷第二期(一九三一年),成为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后来此文曾被选人《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编者在序言中特别介绍说:“钱存训的文章是当年一个大学生的课程作业,但他对学术研究功能的论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保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足见作者远在青年时代,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已经颇具功力。”
三 交大五年
我在一九三二年春季金大毕业后,即由校方推荐给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先生,任副馆长,主管西文图书。杜定友是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一位启蒙大师,原籍广东,一九一七年在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由官费保送入菲律宾大学习图书馆学,受教于美国老师Mary Pork。毕业后回国服务,历任广东省立图书馆和上海南洋公学图书馆主任。他的思路敏捷,文笔流利,交游广阔,勤于写作,著有《校雠新义》《杜氏图书分类法》《汉字排检法》等书。他最早鼓吹图书馆专业化,对分类、编目、检字法等都有一套自创的方法,尤其提倡将“图书馆”三字缩写为“*”一字,谓书写时至少可节省二十八笔,同时符合六书的会意原则。这个新字虽在中国并未通行,但却为日本间宫不二雄所创办的一份日文刊物采用为刊名。杜先生并领导组织图书馆学会,自称为“图书馆专家”,是当时图书馆界最活跃的一位“海派”领袖。
我在交大工作了五年,和杜先生相处融洽,不仅学习到图书馆技术方面的一些实际知识,他也是对我在专业兴趣上产生影响的第一人。我为交大图书馆编印《西文图书编目规则》一册和《西文图书目录》五册。此外,他凡有公私琐事,也都要求我相助。他于一九三二年创办“中国*服务社”,专营图书馆书籍、家具和用品以及影印的西文大学课本,请我兼任经理。因此,我每日在交大工作之余,还要从西郊的徐家汇赶到设在上海市中心泗泾路三十六号大楼内的办公室工作,如此三年,获得一些商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我离职后由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李昌声先生接替,不久他辞职自办“龙门书店”,后来成为上海颇负盛名的一家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