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大学三书——大学有精神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陈平原 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9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115077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的特点,除了历史与现实对分,再就是论文及演讲各半。后者既指向“目光”,也牵涉“文体”。演讲诉诸听觉,需要大白话、新见解,引证不能太多,切忌满篇咬文嚼字、引经据典。这样一来,对于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彻底解决,多少总有些限制。演讲鼓励现场发挥,一旦说开去,常常“摇曳多姿”,这与史学论文之讲究准确、严谨,不免有些差距。还有一点,演讲时,不能假定听众熟悉你的以往著述,且一书在手随时翻查,为了辞能“达意”,往往自我引用。单篇看没问题,集中起来阅读,就会略嫌重复。如此“文体辨析”,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自我辩解。
本书收文十一篇,另加三则附录。上编观历史,下编谈现实。至于“远行留‘背影”与“荷戟独‘彷徨一,除表明论述对象及作者心境,还隐含了两个书名,即1926年北新书局刊鲁迅小说集《彷徨》,以及1928年开明书店刊朱自清散文集《背影》。如此“拉大旗当虎皮”,主要指向二书的“卷首语”。《彷徨》无序,引《离骚》句为题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背影》序言提及当今散文大发展:“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一力主求索,一明辨文体,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与追求。
目录
我的“大学研究”之路——代自叙
上编 远行留“背影”
中国大学百年?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
大学历史与大学精神
六位师长和一所大学
教育史上的奇迹
附录一小说家眼中的西南联大
下编 荷戟独“彷徨”
弄花香满衣
应是绿肥红瘦
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
附录二我为什么反对一流学者当校长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
附录三陈平原、饶毅教授共话北大发展
桃李春风一杯酒
当代中国人文学之“内外兼修”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编 远行留“背影”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
——以无锡国专为中心
在晚清学制改革大潮中,朝野间对于“开学堂,育人才”很快形成共识;分歧在于如何看待源远流长的书院。“时局多艰,需材尤急”,无法生产坚船利炮的书院,其教学宗旨及培养方案,非改不可。于是出现了三种颇有差异的选择:一、整顿书院,增加西学课程(胡聘之等);二、保留书院,另外创设讲求实学的新式书院或学堂(廖寿丰等);三、请皇上发布诏书,“将公私现有之书院、义学、社学、学塾,皆改为兼习中西之学校”(康有为等)。取消书院,以便集中人力财力,发展新教育,这一“兴学至速之法”,从郑观应最早提出,迭经胡炳棻、李端棻、康有为等的一再奏请,终于成为最高统治者的谕令,通行全国。其问虽有反复,但秋风日紧,大树飘零已成定局。
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家宁愿纵论缥缈含糊的“三代之学”,而不想涉及近在眼前的书院之利弊得失,可能有不得已的苦衷,比如,不愿意“穿新鞋走老路”,或者担心旧体制因而“藕断丝连”等。可这么一来,传统中国的教育精神,被高悬云端,无法介入20世纪初极富激情与想象力的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