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政治制度史,清、清以前政治,
品牌: 阎步克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108030810/9787108030818
·条形码:978710803081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的重心是讨论秦汉时的官僚等级制度。作者把官阶研究的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两点;基于“品位一职位”视角,提出了“品位结构”概念,用以观察各种位阶的组合、搭配和链接样式;对品秩的构成要素、品位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官阶研究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建构性的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对早期帝国品位结构的变迁,提出了一个“爵本位”——“爵一秩体制”——“官本位”的变迁模式,并从分等分类角度对之进行了系统论证。书中还利用新出史料,对秦汉官阶史的若干要点进行了考证,使一些前所不详的暧昧史实,如“宦皇帝者”问题、“比秩”问题等,得以浮出水面,并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解释。
作者简介阎步克,1954年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及论文集3种、论文90余篇。目前从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研究。
目录
序言
上编
第一章 品位结构的研究框架
一 品位结构:分等与分类
二 品秩五要素与品位性官职
三 品位结构变迁的四线索
四 品位结构的三层面
第二章 叠压与并立:从“爵—食体制”到“爵—秩体制”
一 周朝“爵本位”体制和“等级君主制”
二 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伸展
三 功绩制和身份制之间:二十等爵
四 秦汉“爵—秩体制”及其“二元性”
第三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一:“比秩”与“宦皇帝者”
一 “比秩”与“宦皇帝者”问题的提出
二 “宦于王”溯源:周朝的士庶子体制
三 汉代的“宦皇帝者”与“比秩”的扩张
四 “宦皇帝”制度的流衍及异族政权的类似制度
第四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二:秦汉冠服体制的特点
一 “冠服体制”概念与冠服的分等分类
二 周代冠服体制:自然分类与级别分等
三 秦汉冠服体制:自然分类与职事分类
四 汉唐间冠服体制的变化趋势:场合分等和级别分等
五 从“由服及人”到“由人及服”
六 附论《旧唐志》所见隋朝冠服“四等之制”
第五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三:品位结构中的士阶层
一 选官与资格视角中的士人
二 阶层的标志:士子免役
三 服饰等级中的士子礼遇
第六章 从爵—秩体制到官品体制:官本位与一元化
一 “一元化”与“官本位”的推进
二 从“爵—秩体制”到“官品体制”
三 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
第七章 若干礼制与王朝品位结构的一元化
一 公卿大夫士爵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二 周礼九命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三 朝位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四 一元化和连续性
下编
第一章 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变迁
一 战国秦汉的禄秩序列变迁
二 今见《秩律》的中二千石秩级阙如问题
三 “中二千石”秩级的形成
四 “真二千石”问题
五 丞相与御史大夫的秩级
六 略谈将军的秩级与位次
第二章 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升
一 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升
二 早期采用禄秩的官、吏、令试析
三 “以吏职为公卿大夫士”与“以秩级为公卿大夫士”
第三章 西汉郡国官的秩级相对下降
一 王国官的秩级下降
二 王国丞相的秩级下降
三 王国内官的秩级下降
四 列郡秩级的相对下降附论郡县秩级简繁
五 郡县诸官属和诸县的秩级下降
第四章 《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者”
一 “宦皇帝者”所涉官职
二 论“宦皇帝者”之无秩级
三 《二年律令》中的“吏”与“宦”:两大职类
四 《津关令》所见中大夫及相关问题
第五章 若干“比秩”官职考述
一 期门郎、羽林郎
二 文学之官:博士与掌故
三 御史之比秩
四 中央官署掾属的“比秩”问题
五 国官之“比秩”
第六章 “比秩”的性格、功能与意义
一 “比秩”诸官的性格——非吏职
二 “比秩”诸官的性格——“自辟除”
三 “比秩”诸官的性格——军吏之自成系统
四 “比秩”的扩张及其与正秩的配合
……[看更多目录]
序言若干年前,我的研究兴趣被中国古代官阶制占用了。初步的思考结果,曾结集为《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在此书中,我尝试运用“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概念,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把传统王朝使用的各种等级序列,如周代爵制、二十等爵、秦汉禄秩、魏晋南北朝的官品、中正品、勋品、将军号、文散官和文武散阶制等,编织到一条连贯的变迁线索之中,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官阶制度的三千年演变,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的分期模式。
此后我一度想结束官阶制研究,另觅课题,但张家山汉简《秩律》又把我拉回来了。张家山汉简的公布出版,为战国秦汉的官阶研究提供了新鲜资料。《二年律令》中的《秩律》,加上其他相关律文,透露了秦汉间秩级变迁的许多前所未知的细节。我的《品位与职位》一书,还未及利用那些材料。后来阅读《二年律令》时,很偶然地注意到了“宦皇帝者”的问题,它展示了一种特别的官员职类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早期社会色彩。以“宦皇帝者”为线索,还可以揭示汉代“比秩”的起源,从而发掘出汉代官阶的一些微妙之处。进而《秩律》所提供的秩级结构成为一个新的参考点,把它跟先秦秩级、汉初秩级以及其后的秩级变动联系起来观察,则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不断伸展扩张、并与爵级并立的进程,就将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文摘上编
第一章 品位结构的研究框架
本书的阐述,以秦汉帝国的官僚品位结构及其变迁为对象,那么什么是“品位结构”,就应先予以阐明。虽有句话说是。细节决定成,败”,但那只在特定意义上才有效吧,《孟子,告子上》则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细节考察是在整体考虑中获得意义的,而整体考虑要以一些基本概念为前提,它们应能互相支撑、形成系统。本章的目的,就是对“品位结构。研究的那些前提性概念进行阐述,以期为本书其余各章的讨论,提供一个较具系统性的框架,让随后对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的性质、特点与变迁的阐述,得以在其中展开,也许有人认为,构建理论不是历史学的任务。但这问题其实不大。只须这么想: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而不是为了符合“历史学”,就成了,不必画地为牢,也许又有人认为,使用模式是简单化,是主观剪裁历史。其实那是个思想方法的误区。理解历史与社会不止一种手段,正如彼得伯克所说:“模式的功能就是简单化,从而使真实的世界更易于理解。”使用模式肯定会发生简化,会忽略一些东西,但它也能提供其他手段(如叙述)所看不到的新东西。制度史的研究是一种结构功能研究,而结构性分析需要借助模式。模式以简化的方式使史实易于理解,但那并不等于说由此而来的论述和证明也是简单粗糙的。相反,可以通过努力,而使之充实、丰满和精致起来,而那就是我们的尝试方向。
一 品位结构:分等与分类
中国官阶制经历了三千年的连续发展。早在周朝,官员组织就颇具规模了,相应也出现了最初的官员等级制,如公、卿、大夫、士那样的等级。此后帝制的两千年中,王朝使用过的位阶序列,形形色色而蔚为大观。像周代爵命,秦汉禄秩,二十等爵和封爵,魏晋以下的九品官品,九品官人法的中正品,将军号,散官,唐朝文武阶官,勋官,宋朝的寄禄官,科举功名或学历,以及各种分等授予的加官、衔号,等等。“官阶研究”的提法只是为了便利,是简化了的。禄秩、官品等可称“官阶”,而把“爵”或“勋官”之类说成是“官阶”,其实不尽妥当。“官僚等级管理制度研究。的表述,可以涵盖更多等级序列,甚至把各种具有品位意义的安排都容纳其中,例如朝班、舆服及各种礼制等级。不过“官僚等级管理制度研究”的表述也略失“技术化。了,给人一种只在管理技术层面上讨论问题的感觉,其实传统位阶品级向人们展示了更广阔的政治、社会甚至文化意义。
前所列举的各种等级序列,以往的学者已提供了大量研究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