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分類: 图书,法律,国际法,国际公法,
品牌: 俞可平等著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1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801902807
·条形码:978780190280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就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国家认同、国家职能、国家权力、公民社会、国际组织等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并收录了当代学者关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若干最新理论。
媒体推荐全球化主题书系总序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和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这些年间国内和国际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几乎没有一件不与全球化相关。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无情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国际社会的积极成员,改革开放的中国不可回避地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回应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家和学者共同的课题。加人WT0,意味着我国在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全球化进程,这不仅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全球化的进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而且也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学术讨论,在诸如全球化这样的重大理论问题上,能够更多地听到中国学者的宏亮声音。
对全球化的系统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90年代以后达到了高潮。现在,“全球化”在世界各地简直成了生活中最流行、最时髦的话语之一,有关全球化的各种观点也陆续产生,它们试图从各种视角对全球化的概念、特征、内容、表现、后果及对策等做出系统的研究,从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全球化理论。到目前为止,全球化研究至少呈现出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全球化研究的跨国性。全球化研究始于西方发达国家,但现在,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化都成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全球化是一项真正的跨国研究(transnational stu-dies),或者说是一种真正的超国理论(supranational theory)。其次,全球化理论的综合性。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但是归根结蒂它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无论人们愿意与否,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展开,文化、艺术、伦理、学术和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也或多或少开始出现了。与此相适应,全球化理论具有很大的综合性,至少包括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社会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等基本内容。再次,全球化理论的包容性。全球化理论是各种政治倾向和学术倾向的一个交汇点,它不同于其他带有某种单一政治或学术倾向的理论,如新左派或新右派理论、现代化理沦、后现代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社群仁义川沦,更不用说自由主义理论、保守主义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在全球化理论中我们可以听到具有上述各种政治或学术倾向的学者的声音占最后,全球化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合理的悖论: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含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相应地,在全球化研究中,充满着各种对立的观点。有人把全球化当做福音,有人则认为它是灾难;有人把它视为人类的出路,有人则将它看做是我们的陷阱;等等,不一而足。从全球化研究的这些特征中可以看出,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多国别的研究领域。在21世纪的相当长时期内,它将一直是各国社会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谢寿光社长及其领导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精心推演主题出版新理念,雄心勃勃,力图成为发表国内外全球化研究最新成果的主要出版社,成为展示各种全球化理论观点的重要平台,在近些年集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全球化的论著和译著,其中包括《全球化译丛》、《全球化论丛》、《资本主义研究丛书》等,并协办、联合主办了一系列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如“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2000,北京)、“全球化与21世纪国际论坛”(2001,河北)、“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2001,武汉)等,先后邀请了萨米尔,阿明、多斯桑托斯、大卫,赫尔德等数十位全球化问题国际知名学者来华访问、讲演,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学术界对全球化的研究。作为这一全球化主题系列书系的一个编者,我衷心地希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能够在广大读者、作者和译者朋友的共同支持下,不断地推出优秀的研究成果,使书系越出越好。
俞可平
2003年6月9日
目录
第一章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动摇
二 当代西方的新国家主权观
三 全球治理理论
四 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五 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主权的若干思考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的治理和全球治理理论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甚至极其危险的因素。首先,全球治理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治理主体,全球治理主体中的国际组织和全球公民社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左右,因此,全球治理的过程很难彻底摆脱西方国家的操纵。其次,全球治理的规制和机制大多由西方国家所制定和确立,全球治理难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国家的意图和价值。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治理理论,尤其是全球治理理论,建立在政府的作用和国家的主权无足轻重、民族国家的疆界模糊不清这一前提之上,强调治理的跨国性和全球性。这里的危险就在于,削弱国家主权和主权政府在国内
和国际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可能为强国和跨国公司干涉别国内政、推行国际霸权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有可能成为某些跨国公司和国家干预别国内政、谋求国际霸权的理论依据。所以,对于治理理论,特别是全球治理理论的这一危险倾向,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警惕。
尽管民族认同的形成是由不同社会行为者和社会组织共同完成的,但是国家组织和官员是其中的主力。它们或者是上述几种力量发挥作用的中介,或者直接为认同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制度性保障。它们的主要贡献是:在国家领土范围内建立包括道路、邮政、通讯等在内的新的文化基础设施,为新产生的想像中的民族认同的传播提供渠道,而且在必要的时候控制、压制或消除其他竞争性认同。
各国情况的不同造成了现代国家形成的不同类型,也决定了民族认同形成路径的差别。斯特拉耶区分了两类国家形成。一种是在原来的统治区基础上形成一个单一的国家,比如法国和英国,另一种在分裂的状态下经过统一,形成单一的国家,比如德意志和意大利。这样,一开始就是统一的国家和不断统一的国家在认同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前者,民族主义发展更早,也很自然,没有遇到太多的阻碍,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动员。在后者,德意志人和意大利人通过不断的战争才实现了统一,通过统一语言、文字等工作才实现了认同的一致化。19世纪的意大利民族主义者Massirno d'Azeglio谈到意大利的统一时曾说过,“我们已经建立了意大利,现在我们必须制造意大利人。
从绝对主义国家转变为现代国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完成的,主权从专制君主手中转移到国民代表机构手里,实现了民族国家的资本主义改造。以代议制、选举制度、法治、福利制度以及自由民主意识形态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