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 激进之祸
在总结分众的失误时,江南春说分众的决策太过于依赖他一个人。而他在收购这条路上又过于激进、偏执
激进派分众
投资风格分析:大胆激进,不惜一切,志在必得
创始人个性:江南春 1973年生
蒙牛集团副总裁孙先红曾如此评价江南春:“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敢做。”
分众与如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上市之后他们都专注于做一件事,如家是开店,分众则是收购。从分众的投资轨迹不难发现,在上市后的第一年里,分众几乎每隔三个月会有一个涉资金额在一亿左右,最高达3亿美元的收购,很抱歉在这张图里我们无法将分众史上发起的约50起收购全部呈现出来,但是从这条上下跳跃、起伏不定、反复震荡的轨迹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分众的风格:大胆激进,不惜一切,志在必得。而这些完全吻合江南春的性格,“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敢做”,这是蒙牛集团副总裁孙先红对江南春的评价。
2005年7月,分众在纳斯达克上市并获得1.72亿美元的融资。作为这个新生行业里第一家上市公司,分众当时的得意可想而知,其之后选择的战略也根源于此,他希望通过收购,将那些可能上市获得融资的竞争对手干掉。上市三个月后,分众以1.83亿美元高价收购框架传媒;2006年1月,为了拦截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聚众上市,分众以3.25亿美元(9400万美元现金+2.31亿美元股票)在上市前夕高价收购聚众;2006年3月,3000万美元收购凯威点告;2007年3月, 2.25亿美元收购好耶;2007年12月,分众再次以高价收购方式拦截玺诚上市,这一次分众支付的代价为1.684亿美元。除了这些大型并购外,据不完全统计,分众这些年并购的公司数量近50 家。
回顾当年,很多人将江南春的无奈受挫归咎于高价并购玺诚。江南春在接受《创业家》采访时,曾这样反思:“玺诚的收购过程中是有决策失误的。2007年底,它已经在做上市路演,我一直等到最后一天,心里想也许他路演融不到钱,但结果是玺诚的融资很可能基本到位。我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以它可能融到的资金为价格,买下它,把今后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分众可以对市场实现一个有效的控制,把卖场的租金降下来,让成本回到合理的位置,业务量还能提升。第二,让玺诚上市后,它拿着钱回到中国接着和分众打,实际上还是逼分众去买他。2007年第三、第四季度,分众的卖场业务已经因为竞争而出现亏损了。很有可能,最后玺诚变成了市场的垄断者。在它上市前的最后一天,我们买下了它。 ”
正是这种以收购方式拦截对手竞争能力的想法,使江南春在收购这条路上越走越偏执。2008年12月22日,江南春将自己一手创建的分众传媒出售于新浪,这位收购狂人最后被收购了,但这并不是最坏的结果,2009年9月,新浪宣布放弃收购分众,这为江南春带来了更大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