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三年前《新财富》首次对中国内地上市公司中的家族控制情况进行的专项研究,我们发现:虽然目前家族公司数量占整体上市公司的比例增长了一倍以上,但所占总市值的比重仍然较小,家族企业控制国内上市公司的情况并不比三年前明显,仍处于东亚各国(地区)中的较低水平。
通过分析2004年年末全部335家家族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情况,我们评选出家族上市公司中的“100企业家”和“100资本家”。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资本家”通常通过较低的所有权实现对多家上市公司较高的控制权,控制金额较少而影响市值较大;而“企业家”更倾向于高比例控股单一公司,从单一运作平台获得的财富较高。而且“资本家”公司的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较大,负债率较高,现金流量较差,各项财务指标均逊于“企业家”公司。可以清楚表明这种差距的是,“企业家”公司的经营业绩强于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资本家”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逊于全部上市公司的中值水平。
我们研究发现,目前家族企业数量已占内地上市公司总数两成半的份额。
依据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公布的最终控制人的企业性质,我们将中国内地上市公司分为六类:国有类、家族类、外资类、集体类、社会团体类和职工持股会控股类。根据我们的统计,在内地1364家A、B股公司中:国有类968家,占70.97 %;家族类335家,占24.56 %;外资类9家,占0.66%;集体类31家,占2.27%;社会团体类11家,占0.81%;职工持股会控股类9家,占0.66%;另有一家控股情况不详,占0.07%。
在过去三年里,家族上市公司数量在市场中的比例增长了一倍以上。2002年8月,我们曾经对截至2001年末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进行统计(参见2002年8月号封面文章《100家族》),按照控制权是否超过20%的标准划分,截至2001年末的上市公司中:国有类占80.5%、家族类为10.7%、外资类占0.7%、集体类占2.4%、公众持有类占5%、职工持股会控股类占0.7%。而同样按照控制权是否超过20%的标准划分,截至2004年末的上市公司中,有306家家族企业控股权超过20%,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2.44%。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家族企业控制国内上市公司的情况仍不明显,处于东亚各国中较低水平,只与日本的比例相近。
控制市值比例数据也同样说明,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家族控制程度仍然较低。我们以最大的1个、5个、10个和15个家族所控制的市值总额占市场总市值的比例考察:截至2004年末,335家家族企业的总市值为4567.58亿元,占总市值的12.34%。内地资本市场控制市值最大的家族是刘永好,其所控制的两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300.7亿元,占市场总市值3.7万亿元的0.81%,而前5、10、15个家族所控制的市值比例分别为1.8%、2.69%和3.34%。与2001年末最大家族“唐万新兄弟”所占比例0.7%,前5、10、15个家族所占比例1.7%、2.4%和3%相比均略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家族企业数量目前逐年增多,但规模仍然较小,所占总市值比重尚低。2001年的15大家族控制了20家上市公司,控制了1287亿元总市值,而2004年的15大家族则控制32家上市公司,控制1236亿元总市值。2001年控制市值最大的15个家族只有6个仍留在榜单内。
“资本家”通常以较少金额控制多家企业,“企业家”倾向于高比例控股单一公司
根据理论界相关研究和对全部335家家族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情况分析,我们评选出2005家族上市公司中的“100资本家”和“100企业家”。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像是:虽然“企业家”与“资本家”的人均控制金额(定义见图4注)相近,但“资本家”倾向于控制多家上市公司,“企业家” 则只有单一资本运作平台,对单一公司的控制金额较高。数据显示:“100企业家”控制着100家上市公司,“100资本家”控制着136家上市公司;“100企业家”的控制金额总计708.74亿元,“100资本家”的控制金额总计为723亿元。
而且,“企业家”倾向于高比例控股,而“资本家”则倾向于通过较低的所有权(现金流权,定义见图4)实现较高的控制权。
“100企业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定义见图4注)合计高达209.78亿元,“100资本家”仅为186.95亿元,说明“资本家”更看重公司的“投票权”而不是“股东权益”;另一方面,“100企业家”所控制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仅1647.61亿元,而“100资本家”所控制的总市值高达2298.28亿元,说明“资本家”倾向于以较少的控制金额影响较大的公司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