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提示了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民族主义如何走上不归路。 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印度由来已久,为了把祖国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不少仁人志士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斗争,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复杂背景下,印度独立运动也走过一些弯路。部分过激的民族主义者把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希望不切实际地寄托在德、日法西斯身上,甚至不惜为其卖命效力,这样争取民族独立的热情就被法西斯所利用,从而走上了歧途。纳粹德国在战前已经考虑拉拢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的一些激进分子,利用他们对英国进行袭扰和破坏。1940年在纳粹的授意下,很多印度学员被吸收进入德国大学,还有少量印度人参加了德国国防军的勃兰登堡特种部队。1941年,印度著名的民族沙文主义者和激进分子钱德拉?鲍斯从英国的监禁中逃脱到莫斯科,并且从那里出发飞到柏林投奔纳粹德国,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开始筹措所谓的"印度自由政府",也就是印度伪政府。这一举动得到了德国国防军的大力支援,最高统帅部给鲍斯提供了场所、资金等帮助,10名在勃兰登堡部队服役的印度士兵被划归鲍斯统领,成立了后来臭名昭著的"印度军团"。以后随着形势发展,德国非洲军又送来了5名印度战俘。为了筹措一支像样的军队,鲍斯觉得人手仍然不够,于是又在1941年12月跑到安纳贝内格的战俘营鼓动印度战俘参加伪军,由于鲍斯在印度人中有一定的声望,几天内就有数百人报名,另一座位于弗兰根堡附近的战俘营里也出现了大约600名志愿者。这些人被鲍斯集中带到德累斯顿近郊的戈尼斯布雷克兵营进行训练。 fdlo|ap/v 1942年9月,这支乌合之众被德国国防军收编,番号定为第950印度步兵团,全团有印度教士兵1503人、锡克教士兵516人、穆斯林士兵497人,其余少数民族和宗派的77人,总共2593人,外加约600名志愿者和300名德国士兵,合计约3500人,拥有各类车辆81辆、军马700匹。 1943年4月,第950团运动到荷兰的比瓦洛练兵场并被配属给德国空军第16野战师,当时全团由3个营(每营4个连)和13、14、15连组成,但是因为该团只是一支预备役部队,所以没有团部而是代之以训练管理人员。在开拔过程中,有47名印度士兵拒绝前往荷兰,理由是"要回印度",这些人后来被德军逮捕送上法庭,原本是判决枪毙;后来出于安抚考虑,改为押回战俘营。1943年7月7日,第950团完成训练,作为正式战斗部队转移到法国,同年8月31日抵达法国南方城市波尔多,编入德国第1集团军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