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发起,我攻城部队发起了临汾城外围战斗。我23旅集中了全旅82毫米口径以上的各型火炮31门,以火力掩护步兵发起冲击,由于步兵冲击和炮兵火力掩护协同较好,第68团很快攻占了敌外围4号、6号碉堡等集团阵地。但在向外城墙的进攻中,由于敌城墙过于坚固、高大,而当时我军又没有飞机、坦克,就连火炮也没有多少门,而且多为轻型火炮,所以组织了数次攻击,都没有突破敌城墙工事。而国民党守军在阵地失守后,迅速组织强大的兵力、火力对其丢失的阵地发起了反击,在敌人不断的火力、兵力反击下,我23旅进攻部队经过顽强的防御后,由于伤亡过大,不得不后撤,所占阵地又被敌人占领。同时,在其他部队作战方向,也都因为敌人坚固的工事与有力的抵抗,而伤亡较大,无所进展。
25日,我调整力量后,再次发起攻击。但由于我当时炮兵火力太弱,而敌人工事异常坚固,尤其是敌坚固的外城墙更成为其城外工事防御的依托,成为我攻城部队进攻的“拦路虎”。参加此次进攻作战的第8纵队、第13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攻击均不顺利,没有完成预定攻击任务。鉴于当时的客观情况,攻城前线指挥部遂命令停止攻击,进一步深入研究攻击战法,并做好更艰苦的攻坚准备。
“土飞机”在开动3月31日,攻城前线指挥部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在会上,前委总指挥徐向前下定决心说:“我们一定要打下临汾,打不下来,围也要把它围下来”。他要求攻城各部队整顿组织、深入动员、充分准备、以利再战。同时,他还要求改进战法,集中兵力,突击一点,攻克东关。他说,我们要采用“土行孙战术”,一定要打破敌人的“铜墙铁壁”。在会上,徐向前司令员还限令各部队于4月10日完成战斗准备,并发出号令,哪个部队最先突破登城,哪个部队就是“临汾旅”。为此,攻城前线指挥部决心首先组织主要力量夺取东关,再以此为跳板,攻占临汾本城。在徐帅“土行孙战术”的启发下,各攻城部队组织讨论后一致认为,我们地面上缺少飞机、坦克和大炮强有力的火力支援,强攻敌城墙不成,但我们可以开动我们的“土飞机”来代替空中的飞机轰炸,从地下挖掘通向敌城墙的坑道,用炸药从地下炸开敌人的城墙,打开我攻城的缺口。
从4月1日开始,我军暂时停止了进攻,转而展开了地下坑道的挖掘工作,开动了我们的“土飞机”。我攻城部队在每个突击方向上都开设了坑道指挥部,由旅首长担任指挥,工兵干部任技术指导,统一指挥步兵、炮兵、工兵等协同作战。在每条破城坑道方向上,除工兵分队以外,配属部分步兵组成挖掘作业分队。另配备步兵和炮兵各一部掩护地下坑道作业,以防止敌人袭击。 守敌发现我攻城部队挖掘坑道的企图后,采取各种措施破坏我坑道作业。他们先后从城下外壕挖掘反向坑道50余条,采取了对挖、临近时抢先爆破,用飞机和火炮猛烈轰炸坑道顶部,派敢死队进行破坏,甚至向坑道口施放毒气等多种破坏手段。我攻城部队则与敌人的破坏行动展开了反复的激烈较量,在地面以兵力、火力进行掩护的同时,挖掘坑道的工兵分队采取了增加坑道数量;发现敌挖掘的破坏坑道时,或抢先爆破、或绕道、或声东击西、或以假乱真,将敌军挖掘的破坏坑道引开等多种对策,从而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的破坏,成功地将坑道挖到了临汾外城墙底下。战场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地下较量成了主战场,地面的战斗则主要是为了掩护地下行动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