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命运,总在有意无意之间,受时代所左右。
1620年,这一年在中国史书上被称为万历四十八年或泰昌元年,这一年死了两个皇帝,一个是明神宋宗即万历皇帝,一个是明光宗朱常洛,他吃下两粒红药丸后暴毙身亡。
两位皇帝的死并没有引起举国悲伤,至少郑芝龙没有。
这一年,这位十七岁的年轻人跟随舅父黄程,从老家福建泉州的南安石井赶往澳门。从南安到澳门,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让他大开眼界,充满好奇与兴奋。离家越远,家乡的小镇在他脑海中的印象一下子变得模糊,一种陌生感涌上心头。
郑芝龙的早年生活并没有多少可以圈点之处,他出生的时候,和其他传统的中国人一样,郑芝龙的父亲希望自己的长子在以后的日子里能静下心来研读儒家的经典,有朝一日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政府部门中谋取官职,光耀自己的祖先。
平稳和上进,可以说是郑芝龙的父亲对他一生的期望。
但是,时代和经济形势让这位父亲连这样小小的愿望都不能达成,随着郑芝龙的三个弟弟郑芝虎、郑芝彪、郑芝豹的出生,家庭的支出也越来越大,郑家的家境每况愈下,父亲不时为这种贫困的生活哀声叹气。
郑芝龙就在这种环境下走过了他的童年,家境的贫困让他过早地了解到了生活的艰辛,也让他在内心深处燃起了对财富的渴望。
这种性格和环境让他不能安下心来读书,也让郑芝龙的父亲感到失望,但是郑芝龙自己却并不在乎,他知道自己的成功绝对不在仕途上。
自古以来,能够做大事的人往往早年出身贫寒、命运坎坷。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很少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
因为出身贫寒,他们要做成看似普通的事必定需要更大的恒心和毅力,这培养了他们百折不回的韧性;因为出身贫寒,曾经有求于人的遭遇让他们更善于察言观色、与人相处,这为他们有广泛的人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因为出身贫寒,曾经的饥饿感让他们拥有更强烈的野心和抱负……
贫寒会摧毁大部分人的人生,但是也有人能够在贫寒中获得成功的素质。郑立龙就是千千万万具有这种素质的人之一,他现在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命运会为每个人打开成功之门,就看他是否能够抓住。就在郑家一步步滑入泥潭的时候,郑芝龙的舅舅黄程从澳门返回到南安探亲。
在家乡人看来,黄程只是个富有的商人,郑芝龙也是这样想。
与其死守在家里死守贫寒,还不如和舅舅一同去澳门,见见世面,没准日后也能和黄程一样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