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这一段历史时,不少人会产生一个同样的疑问:就凭南朝鲜军打仗那个熊样,李承晚还要和中国军队单挑,他也配?!
现在人们回想抗美援朝战争,印象中志愿军打美军是极其艰苦,打南朝鲜军却如砍瓜切菜。事实上,南朝鲜军战斗力并非象后人想像得那么弱。据《抗美援朝战史》记载:1953年4月,我军反登陆作战准备完成后,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是:敌军总兵力已达120万人,地面部队有24个步兵师。其中南朝鲜军大量增加,已达16个步兵师,正在扩建的还有1个师,连同其海空军共有64万余人,装备、火力已接近美军水平。从战斗精神方面讲,南军虽不能与志愿军相比,但也绝非各个都是一触即溃的熊包,南军中不乏敢于血战到底的亡命之徒。这是金城战役难打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城战役之所以难打,还不仅于此。我们知道,历时两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军队的5次进攻战役,是战略反攻性质的作战。从1951年6月中旬开始,双方的战线已经比较稳固,进入了阵地战。5次战役中,志愿军打得都是运动中的敌军和依托野战防御工事抵抗的敌军,而阵地战中,敌军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敌人的防御水平极大提高,志愿军攻击的规模也由之前的夜间战役规模缩小为战术规模。轿岩山所在的金城战役,就是志愿军在具备了一些向坚固防御之敌小规模进攻的经验后,发起的唯一一次战役规模进攻。金城战役前,《抗美援朝战史》有这样的记载:敌军阵地工事较1952年秋季普遍增强,其基本阵地构筑有坑道或坑道式掩蔽部,并有大量的地堡群和各种障碍物,已相当坚固。这就是金城战役难打的原因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