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的魏洪俊
当然,金城战役从双方态势上是有利于我军的。审视金城战役作战地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双方战线在西起金化、东至北汉江的地域,有一个明显的向北的凸起。南朝鲜军4个师的兵力驻扎于此。稍有军事常识即可知道,南军的这块阵地凸入中国军队防线,三面受敌,等于是一块送到志愿军口中的肉,只不过这块肉挡在坚硬的骨头后面。
如果说金城战役难打,那么轿岩山进攻战还要加个“更”字。志愿军金城战役的攻击部队分为东、中、西3个集团,其中在中集团进攻方向的左翼、199师的进攻路线上,横亘着一座大山,这就是轿岩山。轿岩山标高768.7米,是一座长方形的山,南军精锐伪8师防守于此。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南军在轿岩山依据山势,构筑了极其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志愿军整个东、中、西集团的突击地域上,轿岩山都是一块很难啃动的骨头。事后的战斗证明了这一点。
潜伏,还是冲击?
总攻击的时间定了:1953年7月13日21时。但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595团:怎样把突击部队运上去?敌轿岩山阵地距我出发阵地较远,如果在我军炮火准备后,步兵再发动进攻,冲击距离太远。这里面就有一个步兵徒步冲击的体能极限问题。
记者没有拿到轿岩山之战敌我阵地距离的具体数据,但该役与1952年10月邱少云牺牲的391高地反击潜伏作战相似。那一次敌我阵地间隔约1500米。1500米!1500米跑的世界纪录是3分26秒。对于普通训练有素的男青年来说,徒手跑完需要大约5分钟。很显然,在敌火下暴露5分钟太长了,大多数战士的体能也绝对支撑不了1500米的冲击。
1500米太长,那么300米呢?电影《投名状》中清军与太平军的舒城之战,又给了我们演示了一次步兵冲击。清军山字营由于缺乏火枪,其弓箭手要在太平军的枪弹中冲击200大步(约200米),步兵则要冲击300大步(约300米)。影片中,清军步兵顺利地冲过了300大步突入敌阵,随即与太平军混战在一起。清军步兵并无疲惫之态,还能持兵器格斗。事实真如此吗?
为了得到相对可靠的数据,记者组织了一次模拟体能测试。在北京工业大学的400米田径运动场,记者请一位国家二级篮球运动员模拟一次步兵冲击。可以肯定,实战中的冲锋绝不同于田径比赛。运动员参赛时会根据赛程长短合理安排体力,而步兵的战斗冲击就不同了。攻击发起,步兵需要全力向前冲,根本不会考虑要保存体力进行冲刺的问题——因为在战场上,己方炮火延伸后,敌人会迅速从掩体里钻出来,也许步兵在冲锋时慢一步,敌人的枪就响了。因此步兵冲击全程都是冲刺跑。记者要求运动员用全力进行冲刺跑。测试结果,运动员在200米处停了下来,用时33秒,其中前100米13.5秒。被测运动员的第二个100米体能衰减相当明显。跑完200米,运动员相当疲惫,很难想象人在这种状态下能够立即进行战斗。通过这个测试看,在敌前冲击200米已经接近普通人的体能极限,更不要说还要有体力立即转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