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中华军事》
贝尔公司总是喜欢标新立异,世上第一架超音速飞机 X-1、第一架专职武装直升机 AH-1、第一架实用偏转翼飞机 V-22 还有可以飞到 M2 的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 XF-109 都是出自这个从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公司之手。如今的贝尔公司俨然是旋翼机市场的龙头老大之一,在美国军方的旋翼机订单中,贝尔公司牢牢的占据着半壁江山,在世界旋翼机市场中也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巨大份额。
其实贝尔公司的这种凡事力求超前的风格在二战的时候就多有体现。二战时的空战飞机的设计几乎是千篇一律,为了提高气动效率而前置螺旋桨及发动机,悬臂式下单翼是为了得使起落架设计减化和使飞行员得到较好的视野,后三点起落架是为了减轻重量和能使用粗糙的前线机场。
在名机荟粹的二战军机中,当然也少不了贝尔公司的影子。他们的作品之一就是 P-39 空中飞蛇和和它的改进型 P-63 眼镜蛇王。可是在军用飞机的设计中贝尔公司却像一个有着极强逆反心理而且顽皮的孩子。表面上不得不作的和大人要求的一样可却总在背地里搞些小小的花样。
一此刚开始迷恋军事的朋友看二战时的空优飞机可能跟本分不清谁是谁,因为它们的外表差别都不是很大,P-51、米格-3、Me 109…………猛看上去几乎是一模一样。飞行在空中的 P-39 和同时代的空优飞机比起来也没有什么差别,一副忠厚老实的模样。可是当你打开 P-39 的头部蒙皮时你就会大吃一惊,那里只有一根又一根长长的管子,和一个长长的前起落架,没有发动机!人力飞机?这玩笑也开的太大点了吧?(请大家不要在现在就一不小心把舌头咬掉,因为在 P-39 的身上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再伸伸舌头呢!)当然,一架空重就有两吨半多的飞机决不会用人力来驱动。在飞机的机翼前缘根部左右各有一个小进气口,应是给提供冷却气用的,在流线形的架驶员后挡风玻璃的后面有一个进气口,那个进气口的大小应是给发动机化油器提供空气用的,在飞机的“腰部”机翼的上方机身的两侧,还有两排“牙齿”那明明是 V 形发动机的排气管么,综上所述――难道――莫非――正是!
有着非常丰富想像力的贝尔公司的设计师 R.J. Woods 和 O.L. Woodson没有让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已思考的枷索,他们把一台“ALLISON V-1710”V 形发动机安放在了飞行员身后的飞机肚子里,而不是循规蹈矩的把发动机安在机头上。
贝尔公司的这一变可是十分的了得,很多在飞机设计上以经约定俗成的东西都被发动机位置的变化所打破了。
首先是起落架。在以往的各款飞机中,是后三点起落架一统天下,因为后三点起落架对于单引擎常规气动部局的螺旋桨飞机来说有很多优点可言。首先是简单、重量轻、省钱,然后是可以在条件十分恶劣的前线机场进行起降。跟它的优点相比,它的缺陷也是十分的突出,首先后三点起落架对飞行员的要求比较高,在飞机起降时都最好能三个轮子一起离地或是一起落地,一个不小心飞机就会耍一个拿大顶,之后把飞行员扣在下面,其次由于飞机在主起落架之前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撑飞机,所以飞机在起降的时候必须要高高的仰着头,高高仰起的机头挡住了飞行员的视线,这让飞行员几忽无法观察起降时正前方的跑道情况。
P-39 的发动机后置给这种情况以很好的处理。因为它可以在没有发动机的飞机头部安一个长长的前起落架以支撑飞机的头部。这样就把后三点变成了前三点。这样一来,飞机在起降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拿大顶了,而且飞行员的视野也得到了改善。
其次发动机后置之后原本非常拥挤的飞机头部空间一下子变的阔气了起来。由于不必考虑发动机的体积问题,飞机的头部被设计的非常圆滑、尖细。这样 P-39 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线形。在考虑了流线形、前起落架的问题之后,飞机的头部还是空空如野。这怎么办?不能就这么样的白白浪费啊!与是原本都是安在飞机头部上方与机翼中的机枪都被塞进了机头里。飞机的头部被塞进了二挺 12.7 毫米的同步机枪之后还是空的很!机枪的体积与飞机的头部相比是太小了一点。怎么办?枪太小,那么就安一门炮吧!于是一门三十七毫米的 T-9 加农炮也被塞进了机头里。而在 P-39 所诞生的年代里,很多坦克还是在用三十七毫米的炮作主炮呐!这样的一门炮一发炮弹就可以在铝制蒙皮的飞机上砸出一个比脸盆还要大的洞来。木制蒙皮和布制蒙皮的就更不再话下了,就连坦克也要敬让它三分!与这门炮同样叫人叫绝的是这门炮的置放位置。上方是两挺同步机枪,下方是长长的前落架,前面还有一具高速转动的螺旋桨。怎么样才能找到让这门炮打出炮弹的地方呢?这当然难不倒富有革新精神的贝尔公司。在设计人员的安排下,那门三十七毫米的机炮炮管穿过飞机头部减速器的二次轴,从三片桨叶的中间伸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