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巨人”装上动力
鉴于 Me 321 在实用试飞的经验教训,德国航空部决定给 Me 321 装上发动机,使它具备一定的机动能力以扩大其实用范围。在 1941 年 3 月就指令梅塞史米特公司进行这项发展。有两个方案:1、 重载时以三驾马车方式曳航加上助飞火箭起飞,到巡航高度脱离曳航机自力飞往目的地降落的、装备 4 台发动机的 Me 321C 型(大型动力滑翔机);2、装备 6 台发动机、能像一般运输机自行起飞降落的 Me 321D 型。适用的 1,000 马力发动机有:BMW 801、BMW 132R、尤莫 211 和格罗姆-罗纳 14N 等,由于德制发动机要优先满足一线军用机的需要,最后选中 14 气缸的法制格罗姆-罗纳 14N 星形气冷发动机。
当时在法国梅利尼亚格的 SNCASO 工厂为德国空军生产的 200 架布罗克 175 双发攻击机接近完工。准备给它们装用的格罗姆-罗纳 14N 48/49 发动机、肖奥维埃尔可变距三叶螺旋桨、发动机整流罩及配件被全部征用运往德国。带动力的 Me 321 后改称为 Me 323,使用 Me 321B 的机体,试制了两架原型机:4 发的原型 1 号机和 6 发的原型 2 号机。两机都保留 Me 321 的基本构造,但中翼段的翼梁加强并向前延伸出发动机支架。格罗姆-罗纳 14N 的起飞功率 1,140 马力,在 5,000 米高度时功率为 1,035 马力。Me 323 在右翼装向左旋转的格罗姆-罗纳 14N-48 型,左翼装向右旋转的 49 型(布罗克 175 的装用法相反)。为了协调发动机,Me 323 左右两侧各配备一名航空机械士,其座位设在中央发动机外侧主翼前缘,因此乘员由 Me 321B 的 6 名增至 8 名。燃油箱设在货舱的背部,中翼主梁内有 4 个,主梁后位置有两个。起落装置为从货舱地板向两侧伸出的、各带两个前轮和三个主轮的条形架,像坦克一样各轮均独立悬挂,以适应在不平整的地面起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