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219 原型 1 号机,注意机首的 V1 字样。机首装备了 FuG 212 雷达的天线,战后英军得到了这架样机,照片摄于战后的展示会
在空军雷赫林(Rechlin)测试中心,另外一些空军飞行员对其进行了更多的试飞,其中也包括来自第一夜间战斗机联队第一大队的著名夜空王牌维尔纳.斯崔伯(Werner Streib)少校。
为了解决飞机的稳定性问题,He 219 的垂直尾翼在试验里被扩大了 2 倍,但问题却依然存在。看来根本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延长后机身了。经过计算,必须延长 0.94 米。而这必然危及到了整个试飞计划的延续性、甚至于整个项目的生存。作为老板的亨克尔向项目经理雷其曼(Richmann)悬赏 3,000 帝国马克,如果他能在两周之内完成改动的话。另外如果在两周之内他还能缩短时间的话,每天他就能再得到 1,000 马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整个改动工作在 2 月 10 日开始,到 19 日结束,获得了极佳的结果,并使雷其曼获得了 10,000 马克奖金!在 V7 号机开始制造以前,新的机身已经成为了标准设计。
最初的武器测试在佩内明德(Peenemünde)进行,V1 上装载了两门翼根处的 MG151 20 毫米航炮和座舱后部的一挺活动式 MG131 13 毫米机枪(典型的容克斯或道尼尔配置方式,用来取代原定配备的、尚不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的遥控控制双联装 FDL131 Z 机枪组)。
V1 携带上述武器时起飞重量为 11.75 吨,最大飞行时速 615 公里/小时,最大爬升率 8.2 米/秒。以 484 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可以达到 2,300 公里航程。
V1 后期试验主要集中在腹部武器舱安装的 MK 108 30 毫米炮上。由于开始时炮舱没有任何排烟装置,所以火炮连续射击后的大量烟雾和压力会残留在舱内,最终会造成舱体的扭曲和损坏。
1943 年 3 月 23 日,另一位名人也试飞了 V1 号机。他就是后来著名的“野猪”部队(由于英军在 43 年中期使用电子干扰措施造成了德军夜战指挥系统瘫痪,赫尔曼 Hajo Herrmann 组建了不依赖电子设备的夜间目视截击部队,代号“野猪”)指挥官赫尔曼少校。他对 He 219 的飞行品质给予了不错的评价。
V2 ?C 机体流水编号(W.Nr.)219002
1943 年 1 月 10 日,V2 号原型机(飞机编号 VG+LV)抵达试飞场地。从 V2 开始的所有机身都是在波兰的米莱克工厂建造后,用 Me 323 巨型运输机运往施魏切特工厂进行装配的。但 V2 很快就在一次场地适应性飞行中坠毁了,至今没有找到事故原因的具体资料。
V3 - W.Nr.219003
1943 年 3 月,V3 号原型机(飞机编号 VG+LW)开始试飞。V3 号机的最主要任务是验证一种梅塞施米特开发的新发动机舱和单片整体式起落架(不再采用起落架折叠收放形式)。副翼控制的测试也在 V3 上进行。每个发动机舱的后部都被延长以容纳一个 390 升容量的油箱,具体位置在收回的起落架后面,大约可以为飞机增加 645 公里航程。V3 表面涂着暗淡的黑色(空军标准色 RLM 22),只有编号是浅灰色的(RLM 77)。尾部方向舵中央有着纳粹“?e”字标记。
V4 -W.Nr.190004
V4 号原型机(飞机编号 VG+LX)与 V3 试飞的时间大致相同,也是 43 年 3 月。它是第一架安装 FuG 202 BC “里希施泰因”机载雷达的原型机,机头安装有四组小型的雷达天线。V1 号机在不久以后也安装了此类雷达。
V4 号机的机体也是新设计的,腹下没有阶梯状的起伏。这是因为腹部武器舱此时被取消掉了的缘故。V4 在空军雷赫林测试中心主要被用作发动机部分的试验机,后来在一次事故中受损后报废。
V5
43 年 5 月 V5 号机在塔纳维兹(Tarnewitz)进行了武器方面的测试。正面火力开始配置了 6 挺 15 毫米 MG 151 机枪(2 挺在翼根,4 挺在腹下),但在 5 月底就开始用腹部武器舱里的 4 门长身管 MK 103 30 毫米机炮代替了机枪。MK 103 机炮的发射速率和威力都要大于当时德军的另一种主力大口径机炮 MK 108,但缺点是那可怕的重量――这套 V5 的机炮系统重达 832 公斤!在预试生产阶段,He 219 A-0/R1("R"代表德语"Rustsatz",意思为“野战改装”)使用的是 MK 108 机炮,其后的 He 219A-0/R2 等使用的是 MK 103。MK 108 在部分飞机上取代了 MK 103 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重量只有对方的 40%!尽管威力较差,但 MK 108 也更适合大规模生产。实战中,往往 3 发 30 毫米炮弹就可以击落一架类似于 B-17大小的重轰炸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