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是我国独有的一项传统艺术,它与景德镇瓷器、长沙湘绣,并称为中国工艺美术的三长。据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制漆名家黄成所著《髹饰录》一书记载:我国唐代已有“剔红”的制作。“剔红”是当时雕漆制作的一种工艺手法,此外,还有剔黑、剔黄、剔绿等,均属于雕漆范畴,只是所涂颜色和表现方法不同而已。宋代的雕漆工艺,则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逐渐形成刀法藏锋

雕漆的工艺十分繁复,它是以金属包括金银或木、竹等材料做胎,在胎型上涂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俗称生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涂漆一般要涂约15至25毫米厚,等漆阴干之后,再用刀雕刻出各种花纹。为了保证品质,每一遍刷上去的漆,都只能在室内自然阴干,不能烘干或者晒干,刷15毫米厚的漆,需要近百天时间,所以雕漆艺术品的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需要6至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黄成在《髹漆录》中说道,雕漆以宋代为最贵因为在以瓷器制造闻名于世的宋代,皇宫内府制作雕漆用黄金白银作内胎的为多,民间雕漆也是流向皇宫,因而也有以竹木为胎,内壁包镶银箔或直接用白银为胎的。正因为如此,宋代雕漆也遭到了其他工艺品所从未遭遇到的厄运,北宋覆灭后,宋王室南逃,宫内的奇珍异宝大量流失盗窃,市面上逐渐出现从宫中流落出来的雕漆,由于内胎多为金银所制,或内壁为金银箔包镶,一时间人们纷纷寻找雕漆,争相剥毁,取走走金银。在这种求金狂热的冲击下,连不是金银为胎的雕漆也难幸免,这真是艺术史上的悲剧。故宋代雕漆实物留世极少,殊为难得。
1974年12月,在江苏张家港杨舍镇东横泾头一宋墓(宋大观1107年)中出土一竹胎包银雕漆碗,碗色泽乌亮,外面雕刻如意云纹,内壁包镶银箔,该碗制作工艺精细,雕刻刀锋清晰,形态华美。由于其采用不同的颜色漆层层堆起,然后剔刻出图案花纹,不同的颜色的漆层就从刀口暴露出来,因而断面堆漆层中显露出有规律的色层,该碗系我国出土的为数不多的宋代雕漆碗之一,加之制作工艺精细,因而益显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