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武川县在上世纪90年代收集到一通抗战时期由日伪县政府1944年所立的“忠灵碑”。这通碑高1.83米,宽0.73米,分两面,一面竖书“忠灵碑”三个大字,一面铭正文,碑额横书“百世流芳”,发起人为“武川县县长周阴伯、武川县参事官大友信”,这是在日本帝国主义者宣布

碑文:蒙疆建置八年春秋,邦基日趋巩固,治化已达普及,乐土建设确具宏模,前□□明□堪期许,惟当抵定之始,深□□□,奸宄遍布,地方秩序之紊乱达于极点,邦本监然民不宁处,偏陬之区劫祸尤深。若我所地处边陲,幅员辽阔,四境岭岳严峙,丘陵绵亘。丑虏盘锯,凶焰滋曼,近山谷地,恶成渊薮,破坏军政设施,搜括民间财物。获讯伸讨,潜踪于岩穴,间道返还,复肆处于□□,民众残遭涂炭,当轴引为隐忧。幸赖全县警官奋展雄威,大张挞伐。……(文略)
武川县县长周阴伯
武川县参事官大塚友信
吴达民撰并书
石匠邢栽根成吉思汗纪元七百三三十九年十一月日立
碑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可与史实相印证。一、日本政府当时的侵华政策。碑文以“蒙疆建置八年春秋”迄首,以成吉思汗纪元作为纪年,发起人为武川县县长和日本参事官,可知当时的武川县是辖于日本政府所扶植的傀儡政权——蒙疆政府。日本欲以武力征服中国,选择东北和内蒙古作为跳板,九·一八事变后,扶持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同时加紧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阴谋活动,拉拢利诱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王公贵族,策动他们进行分裂祖国的所谓“自治”、“独立”活动,以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为代表的部分蒙古封建上层分子为了实现其对蒙古民族的封建统治,与日本侵略者暗中勾结,发动所谓“蒙古高度自治运动”。1936年5月,在内蒙古化德县成立了“蒙古军政府”。1937年10月28日,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亲自操纵召开了第二次蒙古大会,把“蒙古军政府”改组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9年9月,日寇为进一步统治其所谓蒙疆区域,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与张家口“察南自治政府”、大同“晋北自治政府”三个伪政权合并为“蒙古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改称“蒙疆联合自治邦”,1943年改称“蒙古自治邦”,通称“蒙疆政府”),将绥远改为厚和,定为首都;改归绥县为巴彦县;设立巴彦塔拉盟,辖下如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清水河、武川县。从蒙疆各行政机构到旗县各级机关安插日本顾问、参事官、辅佐官,署内任何行政事务得不到顾问、参事官的允许不得进行,权力掌握在日本顾问、参事官和特务机关手中,日本厚和特务机关长小仓达次少将在其工作报告中说:“该政府内的最高顾问以下的日系职员已形成各部门实际工作的核心。因此蒙疆与满洲国相似,在此,日方的意图易于贯彻。”二、从碑文内容分析,1937年以后至1944年间,大青山内外侵略与反侵略的战斗一直持续不断。文称:“丑虏盘距,凶焰滋曼。”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