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新疆历史文物中,有这样一件精美的织锦残片,它发现于新疆哈拉和卓—阿斯塔那墓地,用于覆盖木乃伊的面部。

了解一下新疆的地理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覆面的殡葬习俗来源于现实生活。新疆沙漠地区气温变化特别大,夏季酷热难耐,而冬季又极度严寒,马可·波罗记载:“在该地区……隆冬的严寒甚至比已知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更加严峻……”,虽然人们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但到过此地的旅行家一致强调该地区肆虐的极端干旱,非常炎热和寒冷。每年甚至从10月起就出现了冰冻,即使白天气温高达20度以上,在元月间,气温经常要下降到零下25度以下。在这个时候,凛冽的寒风自北方吹来,气候就显得格外严酷了。因此这些地区的居民为此而穿长统靴,戴手套和面具。
正是由于这样的气候条件,人们一直在寻求赋予死者一种在冥间继续过阳间生活的可能性,所以就在他面部放置覆面以使他们继续御寒。
这块织锦残片长0.24米,宽0.21米,呈长方形,用彩彩色丝织出斜纹重经提花,白色织地上,褐绿两色构成联珠圆环,圆环内一只雄鹰双翅铺张,两爪高高扬起,翅膀和尾部羽毛清晰可见,织锦两侧留有缝裰的残素绢片。
绸缎不是吐鲁番盆地的产品,该地的严酷气候条件对要求严格的养蚕业不利,它们可能是仿伊朗织物的汉地丝绸产品,既可能是当地的产品,也可能是从西域输入的。这块织锦覆面质地优良,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明显的萨珊王朝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当时西域经济的繁荣与对外交往的频繁,反映出西域古道丰富绚丽的地域文化,更能体现“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