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代,文房用具形式多样,设计精巧,除实用类外,还别出心裁地用不同质料塑造了大量专供玩赏和摆设的文房器物。文房四宝中墨可塑性最强,自然赢得帝王青睐,乾隆作“御制咏墨诗”充溢着对墨的热爱。于是以墨为素材的仿各式文房用品应运而生,有墨砚、墨玉玺、墨笔筒、墨墨床、墨砚屏、墨古琴等等。这些具典型宫廷艺术风格的墨品,都是御书处墨作和墨刻作的能工巧匠心血之作,向人们展示了清中期皇家造墨的高超水平。
此墨笔筒高22厘米,宽23厘米,重2730克。墨面以阴刻和浅浮刻及高浮刻技法构成。浮刻呈多个层次,祥云、波涛用浅浮刻,游龙以高浮雕表现。筒上端围绕一百个各种写法的龙字,阴刻填金分作三行,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鸟篆文等等。墨筒正面刻一蟠龙,龙麟闪闪,龙爪飞舞,横云断霭,盘旋碧波巨浪之巅;左右下方两跃出水面的骊龙,曲项仰首,眺视上方。另面绘二龙戏珠图,二龙首间空地刻一篆书椭圆印“御书房鉴藏宝”六字。筒下一周绕以施银彩的海水云纹,筒身施漆,温润莹洁,筒底凹入,篆书一方一圆印“乾隆”二字。
内务府御书处墨作成立于康熙年间,是内务府管下一个机关,下设墨作专司制墨事。据《大清会典事例卷》载:“御书处设四作,曰刻字作,曰墨作,曰裱作,曰墨刻作,各设库掌匠役以司其事。”至乾隆初年,因所造墨不合乾隆帝高雅的品位追求,故于乾隆六年下诏“江宁织造府新安产墨乡名手入京教习”。当时歙县墨家汪近圣次子汪惟高和吴庆禄应诏,第二年得佳墨十函,“御览皆称旨”。从此御书处墨作融合了民间顶级良工的绝艺,在墨的造型、用药、和胶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可大量随乾隆帝趣味导向制墨了。这也是为何乾隆时时代御墨佳品倍出在的原因。
御书处墨作制墨规模相当庞大。清代吴振木或《养古斋丛录》载:“供御之文房四事,别类,称名,不可胜记。端凝殿为乾清宫东配殿,藏康熙,雍正,乾隆间所用砚墨。墨为御书处所制,三朝各二千挺,其形式不一也。”这样多的数量,还有历年徽州地区例贡墨,大臣们进献贡墨,皇帝书写是用不完的,用途何在呢?一为研拓法帖和刻版印刷。皇宫中收藏很多珍贵法帖需用御墨来研拓,乾隆五十四年完成的文献《四库全书》用宫殿刻版印刷,其佳墨便以上品御墨中取用。故人有诗云:“一丸佳制有余馨,御墨从来举世尊。”二是颁赏臣工之用,如贵庆所撰《赐墨楼纪恩诗序》载:“道光丁酉上元后一日,贵庆以礼部尚书预西苑臣宴,拜赐御墨一函,计二十笏……”三是墨为文牍之品,帝王为书为画之暇,把玩情趣,闲中求乐,墨戏自娱,墨品成装饰案头赏玩之物。
乾隆时期造墨文房器物具有独特的皇家气象和时代特征。首先文具式墨都按器物实际大小尺仿造,不刻意缩小和扩大。如乾隆御题龙纹砚墨长十八厘米,恰似一方实用的砚台;御制“天府永藏”玺形墨是完全仿玉玺样式造,此件墨笔筒与竹木类笔筒相像。其次,图案文饰规整,以龙形海水纹,祥云凤凰,吉祥饰物为基本主题,形式较单一。墨刻以高浮雕与浅浮雕技法表现内容,立体感强。御墨大都周体施漆且厚重,因而减少墨中水分流散,可保百年不裂。装饰用填金施银,绚彩夺目。造墨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工细作。《内务府墨作则例》详列一次造墨用料:“用桐油四百斤,猪油二百斤,苏木三斤,生漆二斤,紫草二斤,广胶二十两,白檀香十二两,排草八两,零陵香八两,和墨用熊胆四两,猪胆八十个,冰片十两,麝香五两。”另外还需熬胶用煤八百斤,炭二百四十斤。这样名贵的原料集合一起,难怪被称“举世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