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接到“北京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长途电话,告知送鉴的青花瓷盘是日本瓷(图一)。当时笔者不以为然,因为按“檀香口”、瓷绘风格及外壁卷草纹线条流畅特别是釉白闪青,色泽纯净、瓷化程度佳(四十倍放大镜下,可见釉内浑圆珠泡一一窑温应有1300℃)、修削圈足特征等,与康熙青花的时代特征皆能比
肩。只是当时感到瓷盘青花发色、青花五彩总有点那个……直到拜读了文先国先生:《也说嫁妆瓶上的青花料》(《中国文物报》06.10.25)文中有云:日本生产的一种青花瓷器,是日本绘画风格的洋蓝——这正好为笔者瓷盘青花发色偏洋蓝的谜团得到启悟。于是笔者那种喜得宝物的喜悦心情便油然而生!笔者藏梅、竹、菊(中国传统岁寒三友:松、竹、梅)青花瓷盘通高2.75厘米,口径13.90厘米、底径8.15厘米。兜口圆唇,口沿涂紫金釉;内坦底,矮圈足、器壁底规整;胎骨白中泛黄、缜密(图二)。瓷绘心静气平,技艺娴熟—瓷盘内底心饰圆形开光作团菊(笔者藏“大日本”昭和三年~一九二九年五十钱硬币的国徽是团菊)、梅和折枝竹纹;开光外圈蓝地作齿形留白、边廓为白圈;内壁三等分作芙蓉瓣形开光,各饰折枝团菊纹。整个瓷盘洋蓝地作双线勾勒芙蓉花及花瓣留白,纹饰错落有致、搭配协调,繁中透显雅秀。洋蓝,纯白相映煞是俏丽。
从朱裕平先生:《日本的青花瓷》(《中国文物报》2003.7.9)知晓,笔者藏颇{以康熙青花瓷盘,实是日本名窑:伊万里里烧中仿中国外销瓷一一“涂口红”的分格开光很像芙蓉花瓣的日本瓷。
检索资料得知: 日本文化从奈良时代(公元七一○年~七九四年)以降,即受中国传统文化王羲之和宋黄庭坚、苏东坡书艺熏陶,直到江户时代(公元一六○三~一八六八年)吸纳元、明诸家法帖熏染,物我相通、情趣相近,黄子民与日本人山水交融,实是情理中事。
即是名噪一时的瓷器烧造亦然。创办伊万里烧名窑之日本青花鼻祖伊藤五良太夫(又名五良太甫),系于江户时代的1610年(明万历间)随日本使节及京都东福寺八十五岁高僧了庵柱梧,来到中国景德镇学习青花瓷制作(见《中国收藏》2004.5月五德安),熟知青花瓷艺,秉承中国瓷道,才得以顺应欧洲。人追逐中国青花瓷的狂热心态,大量仿制中国青花瓷,成功占据了欧洲陶瓷市场的很大份额,创立了日本两百五十余年(直到中国的咸丰、同治年代),经久不衰的可喜业绩(有人说日本青花瓷外销欧洲,是经由伊万里港出口的,以港得名,才叫伊万里青花瓷一一未考)!
笔者藏日本梅竹菊青花瓷盘,尽管主图勾勒欠精练、青花渲染分水尚稚拙,但作为日本青花和中国青花的渊远实物佐证、日中瓷道交往折射出中日友好的历史事实来说,这块青花瓷盘可就弥足珍贵了!
(2006年12月13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