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一次,日本主要地方均已笼罩在 B-29 的阴影之下
面对 B-29
的巨大威胁,日本鬼子的防空措施也就紧急提上了日程,不过防空当然不是简单的活。上上策当然是主动出击,最好能将能将敌机摧毁在机场上,
空军的使命也就体现在这了。不过此时的日本人早已经是有心无力了(到的确从硫磺岛出发袭击过马里亚纳的美军机场,也袭击过成都的基地,损失不大很讨厌,不过毕竟不能影响根本,只能起到骚扰的作用),退一部来说能主动截击也不错;而敌机到了头顶上再想办法击落已经算是中策,此时不管怎么说炸弹已经砸到头顶上了;而下策就得靠深挖洞撞大运了。
和德国人相比,日本的硬件措施先天不足。高性能的截击机、大威力高炮等等严重不足,更要命的是自己好不容易鼓捣出的雷达性能很差,基本无法提供早期预警,造成整个防空系统效率比较低,(硫磺岛一度起到了预警的作用,丢掉以后也就谈不上了),基本上都是
B-29 临头了才能组织防御,不过这当然远不能说日本的天空对 B-29
来说是安全的。实际上,就在一月中旬李梅走马上任后组织的几次空袭遇到了最大规模的抵抗,动辄出动近 300 架飞机进行攻击,B-29
强大的自卫能力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情景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的所遭遇的德国人的抵抗过程有些类似。不过和德国人不同,日本人的血很快就流得差不多了,固然击落了一些
B-29,而自身的损失却是很难弥补的,结果以后再也组织不起这样大规模的抵抗。
国土防空主要归日本的陆军航空兵负责,而能够对 B-29
形成威胁的飞机主要有三种:川崎(Kawasaki)公司的 Ki-61——飞燕,美军代号“Tony”;双发的
Ki-45——屠龙——美军代号“Nick”;中岛(Nakajima)的
Ki-44——钟馗,美军代号“Tojo”;另外,还有夜间战斗机
JIN1-S——月光。不过主要问题是本身产量就有限,而且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质量不稳定而影响了性能,而且此时飞行员的素质也大大下降了,而开战时威风一时的零式及改进型此时只能担任配角。
